放大圖片
■林興強(左)指新系統可協助駕駛者選用一條最可靠的個人化行車路線。 姜嘉軒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網上地圖服務近年日益完善,用家只需填好起點及目的地,即可獲得建議行車路線及估計到達所需時間,以供用家參考。不過,現有系統一般只以行車距離計算路線平均時間,未有考慮真實路面狀況或天氣轉變等不穩定因素,推算時間容易有偏差。理工大學的專家就針對上述問題開發出嶄新的智能交通系統,可收集及整合即時路面狀況,加上天氣因素,為用家計算出「準時到達成功率」,大大提高訊息可靠程度。
天氣及路面狀況列入估算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林興強表示,現有交通系統只提供平均行車時間及車速,未有顧及即時路面狀況或駕駛者出發時間等不確定因素,「部分路段例如紅隧長期多車、路面發生交通意外、駕駛者於上班高峰時間出發或當日有惡劣天氣影響等,以上因素都會令行車時間構成極大差異」,然而現有系統不會將這些數據列入估算範圍,推算出來的平均行車時間容易有偏差。
為改善以上狀況,理大開發出新型智能交通系統,將天氣預報等離線行車時間預測、路面的車輛自動識別檢測器及視頻檢測器所收集的實時行車數據全面整合,以估算出更精密準確的行車時間。
新系統最大特點在於可提供「準時到達成功率」供用家參考。林興強舉例指,用家從甲地前往乙地,假設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路線一平均需時40分鐘,路線二則需45分鐘。現有系統一般建議用家採用時間較短的路線,但新系統則會考慮更多不確定因素,包括塞車狀況,甚至路線上有多少個交通燈位亦會計算在內。整合資料後,系統可以指出路線一雖然平均時間較短,但不確定因素可造成24分鐘時間偏差,準時成功率僅80%;路線二的平均時間雖然較長,但不確定因素時間差僅12分鐘,準時成功率達90%,用家即可衡量本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行車路線。
新系統亦會為用家計算行車成本,按照用家提供的「時間價值」及「汽油成本」等資訊,找出最理想的行車路線,例如建議用家選用哪條隧道前往目的地,及顯示該段路線所需隧道費及燃油費等資料。此外,新系統供用家設定「預計到達時間」,如指定在下午3時到達某地,系統可計算出「最遲出發時間」及路線,讓用家有更多選擇。
手機版查路線 助送貨更準時
據了解,上述系統設有電腦版和手機版供市民查詢行車路線,物流業車隊亦可用於預測運輸狀況,讓送貨時間更加準確。他期望系統可以進一步擴展至公共交通網絡以至行人在內的所有道路使用者,將來可研發出以人為本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統,協助交通管理機構評估多模式交通網絡的可靠性,以優化交通管制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