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3年的考題,同學多建議邀請孔子(右圖),這是最簡單的答案,如想出眾,可建議邀請讀書時刺股的蘇秦(左上)或是有鐵杵磨成針故事的李白(右上),分享學習的經過,不過在舉這些例子時,必須熟悉他們的個人經歷,沒把握的同學還是用孔子為例比較安全。網上圖片
2012至2014年的文憑試中國語文科口語溝通卷的交流題及協商題中,有些未有提供選項,讓學生自由發揮,例如:
杏壇中學德育周以「忠誠」為主題。假設你們是學生會幹事,要為這個德育周創作主題標語及設計活動內容。試討論並達成共識。(2012)
假如你能回到過去,你會邀請哪位中國古人為應屆文憑試考生作講座嘉賓?(2013)
如何推動社會「敬老揚孝」的風氣?試談談你的看法。(2014)
2015年考試中未有出現上述開放式題型,可能因為它的自由度過高,考生如果天馬行空,人人各有所好而又自說自話的時候,便難有深入的溝通交流,更難以在限時之內達成共識。然而,考評局在2015年試題中全部加入選項又被詬病為矯枉過正,扼殺了考生的創意和討論空間。故此,2016年這類開放式題型有可能再次出現,但應該不會再要求學生達成共識。
留意資料有提示
雖然題目中沒有列明選項,但考題的附設閱讀材料中有時候會有提示。例如2012年「德育周」一題,資料一便提供了其他主題的標語格式供考生參考,而資料二更提供了4個具「忠誠」特質的歷史人物作逗引,讓考生在構思活動時有例子可循,使討論內容更為具體確切。就算閱讀材料中的提示不多亦不要緊,因為題目多與校園生活(如課外活動或選舉)或社會風氣(如推廣運動或敬老揚孝風氣等)有關,同學往往能從生活中汲取經驗,提出合理建議(例如舉辦嘉年華會、同樂日、考察活動、工作坊、各類競賽或戲劇表演等)。
最重要自圓其說
此類題目的第一個任務是提出個人構想(例如是一個活動、一件事物或一項準則等),然後才是討論和達成共識,所以考生在首輪發言時必須表明此點,否則會被認為欠缺個人見解而被扣分。同學備試時不用執意要想出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構思,如果譁眾取寵又不能自圓其說的話,反而自暴其短。
最重要是闡述意見時能夠解釋清楚建議背後的原因,以2013年考題為例:「我會邀請孔子為應屆文憑試考生作講座嘉賓,因為文憑試考生太着眼於當前的考試,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把學習視為一件苦差。如果他們未能在文憑考試取得佳績便會自暴自棄,就算取得優異成績入讀大學後又被評為高分低能,對社會欠缺認知和承擔。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邀請孔子作為嘉賓,便可以勉勵文憑試考生求學首先要從中找到樂趣,才能學有所成,在文憑試中考取佳績。另外,孔子教授學生六藝,當中包含了『射、御、數』等實用生活技能,邀請他作嘉賓可以提醒學生求學不應紙上談兵,將來要實踐所學、回饋社會。」就算上述建議未算新穎,只要扣緊題目的重心而論,言之成理亦可臻上品。■李碧瑤老師
作者簡介: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文學碩士、學校諮商與輔導文學碩士,任教中學中文科十多年,課餘喜歡探究閱讀卷、說話卷及綜合卷的擬題與評改特色。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