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玉華介紹規管喉管的安全策略。 莊禮傑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禮傑)煤氣為本港常用能源,現時透過長達3,500公里的管道,由廠房送到各區各戶。機電工程署作為監管機構,以「風險管理」的策略監管喉管安全,其中「預警指標」在本港近年大興土木之時,統計損毀喉管最多的工程項目及工種,向工人舉辦安全講座,預防意外發生。
現時本港的煤氣供應受機電工程署執行的《氣體安全條例》監管,署方指在地下的煤氣管網長達3,500公里,在有限資源下確保氣體安全並非易事,因此需使用「風險管理」的策略規管,將資源投放在風險較高的地方。
機電署機電工程師吳玉華補充指,策略下署方其中一個措施是在2014年4月制定「預警指標」,她指近年本港較多不同類型工程,令煤氣喉管受損的風險增加,因此署方統計煤氣喉管附近的工程項目,加上一年內工程損毀喉管的數字作分析,找出最多意外的工種及項目,署方就會針對結果,舉辦安全講座予有關前線工人,減少煤氣喉管再受損的機會。
房屋鐵路土木最易出事
吳玉華指,2014年有17宗因工程引起的喉管損毀,當中大部分是「預警指標」4月制定前發生,而截至2015年11月則有12宗,當中發生最多意外的3類工種為房屋、鐵路及土木,吳玉華認為指標有效減低意外發生次數,她又不點名指某間工程機構過往發生損毀喉管的風險較高,經署方的「預警指標」措施後,令該機構由2014/15年度4宗的喉管受損,減至本年度的0宗。
除「預警指標」外,吳玉華表示,署方同時以「健康指數」監控喉管安全,即以公眾舉報煤氣洩漏數字及煤氣公司巡查找到的洩漏數字,評估各區的地下喉管狀態及洩漏風險,以加密巡查及更換喉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