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顯揚在北京學習時留影。 筆者供圖
一年時間很快,我在去年9月至今年8月以交流生身份前往北京中醫藥大學(下稱北中醫)進行學習交流。在準備回港之時,回心一想,假如要我用兩組詞語總結這一年,我認為是「感恩」及「豐盛」。
感恩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在北中醫認識了不少老師、朋友外,這一年還得到很多浸大中醫的師兄姐照顧,令我很快便適應在京生活,亦令我在不少中醫學習問題上有所收穫。
入「岐黃班」 有競爭有得着
在北中醫與在浸大中醫學習的最大分別,是規模及學習環境及氣氛。北中醫是以學習中醫及與醫學相關的分科為主的大學,故在校園中所見到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學中醫的,而相比之下,浸大中醫是綜合大學中的學院,其規模是不同的,而且在北中醫校園的不同角落中,都可以見到有學生手執書本、唸唸有詞地背書。當中最令我印象難忘的是,每天大約早上五時半就已經有學生在運動場晨讀。晨讀可分兩類,一類是一大群人一起在朗讀不同的經典,例如《道德經》、《大學》等;而另一類是獨自默默或高聲背誦《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真令我大開眼界!
在北中醫學習這一年,校方安排我入「岐黃班」學習。岐黃班是北中醫重點栽培班,是九年連博的高才生班。在岐黃班中學習,有利亦有弊,利是校內的名師都是「岐黃班」的授課老師,在其中學習的確另有一番得着。而弊,與其說弊,更應該用有競爭、有壓力一詞,因班中全都是高考成績優異的「學霸」,而且當中更有部分是名醫之後,所以同學們都異常用功學習。
尤其在課堂中的討論,同學們都很主動提問及發表意見,而且當他們發現老師所講的內容有問題,會立即提出並講出自己的觀點。相比香港的學習模式來說,對我來說的確是一種衝擊及新的體會。
除了正規課堂外,北中醫經常舉辦不同內容的講座,例如學術周時舉辦一系列經方研討會,都是由分量十足的老師主講;該校亦有很多不同的學會,如傷寒學會、推拿學會、針灸學會、氣功學會等,只要有興趣便可以參與。我參與過傷寒學會及氣功學會的活動,當中傷寒學會會定期舉辦座談會、討論會,按照相應的題目去討論;而氣功學會會每天早上及晚上兩個時段十多人一起練功,感覺相當良好。
校外多采姿 屢次「做好漢」
校園生活豐富,校外亦多采多姿。因這一年有不少時間是跟師兄學習中藥辨識及炮製的知識,故去年10月初我們去了河北的安國藥市看飲片、在家中製作蜜丸、製作紫雲膏、處理鹿茸、切白朮等,都是十分好玩且有趣的活動。
說了大半天都是學習,難道在北京只有學習嗎?當然不是!這年我當了幾次好漢:去了天津、圓明園、頤和園、故宮、十三陵、盧溝橋、北大、清華......去過的地方數也數不清,而且每去多一個地方,就會感覺中國之大,尤其在內地生活一年後,更覺得應該學會謙虛,每個地方都有其生活方式,都應學會尊重其特色,很多誤會都是因相互不了解所導致,我相信如果有更多交流,自會建立起了解及尊重,情況會很不一樣。希望大家能多走走,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嘛!■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五年級 李顯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