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書若蜉蝣:從哥連臣到夏思義


■葉輝

話說英國人哥連臣中尉1845年登慈雲山,在觀音廟繪製九龍地形圖,從而展示開山填海前的九龍半島地貌,其後由吳佛全放大及標示中文,當中記錄了衙前圍一帶村落,諸如衙前塱、石鼓壟、沙埔、蒲崗、隔坑、竹園、馬頭圍、馬頭涌等等,堪可讓今人對照東九龍的今昔,追認填海前後的滄桑史。

哥連臣中尉(1821年-1902年)隸屬英國皇家工程兵團(Royal Engineers),於1843年坐印度公司的船隻抵港,主要任務是勘察港島及繪製地形圖,皆因英軍於1841年登陸港島佔領角後,根本看不懂中國人所繪地圖,於1843年遣派哥連臣負責繪製港島全圖,他因而繪製了四幅有100英尺等高線的地形圖,1845年登上慈雲山,應是要從九龍半島轉換視點以勘察港島全貌。

港境內如今仍有好一些地方以哥連臣命名,比如歌連臣角(又名黑角頭)、歌連臣山(又名風門山)等等,此外,華富村臨海而建,村內有一條海邊小徑,盡頭乃瀑布灣,亦因哥連臣曾作素描而聞名,那就是嘉慶版《新安縣志》修纂所載「新安八景」之一的「鼇洋飛瀑」,其時來往廣州經商的西方船隻,大多於此歇息取食水;他亦於1845全景素描快活谷山上平房及墓地。

香港海防博物館藏有哥連臣家書,那是1845年11月23日寄出的,信中談及他在香港的生活和工作,並附有一幅家居草圖;早前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師生於港島東區西灣山、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現址範圍內,發現一塊由名為B.O. No.4的界石,此為本港最古老的界石之一,經考證後,證實界石乃哥連臣在1843年底或1844年初所豎立的,標示早已荒棄的西灣軍事用地以北的邊界。

地圖無言,卻暗藏鮮為人知的香港故事,話說有一幅約繪於1905年的九龍城及鄰近地區地形圖,圖中已標示了建於1847年九龍寨城,旁為衙前圍,兩者非常貼近;其時九龍灣尚未填海,龍津橋(碼頭)伸展出海,毗鄰標示了九龍街;九龍灣東面則標示了牛池灣及牛頭角。

按地形圖的例尺所示,此等東九龍村落相隔最遠不過一公里左右,但此一地區多山,各村往來,陸路大抵不比水路便捷,此所以龍津橋乃交通要津;龍津橋及衙前圍村近年廣受市民關注,於1999年5月寫成的《衙前圍村歷史考察報告》(Nga Chin Wai Village: A Historical Report)無疑大有參考價值。

此份歷史考察報告由夏思義(Patrick H Hase)受顧問公司所委託而撰寫的,夏思義乃英國歷史學家,曾任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會長,撰有多篇新界史專文,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被遺忘的六日戰爭》(The Six-Day War of 1899)。

夏思義指出,九龍如今只留下兩處英國人佔領九龍前的歷史遺蹟,即侯王廟及衙前圍村,而衙前圍村保留了九龍被侵佔前的真實面貌。據衙前圍村民歷代相傳,此村始祖為吳姓、陳姓及李姓三族,於十三世紀末建村,村中天后廟乃1354年所建。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虎丘詩案 (2016-01-30)
書若蜉蝣:從哥連臣到夏思義 (2016-01-30)
文藝天地.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禪心(二十一) (2016-01-30)
生活點滴:寧夏北長灘筏子客老黃 (2016-01-30) (圖)
亦有可聞:陳郎的「雙城」 (2016-01-30)
豆棚閒話.孩子問:誰負責回收舊電池? (2016-01-30)
歷史與空間:不朽的雲岡石窟(四) (2016-01-26) (圖)
字裡行間:技擊書仔 (2016-01-26) (圖)
詩詞偶拾:夜珠江 (2016-01-26)
詩詞偶拾:花都吟 (2016-01-26)
詩詞偶拾:翠亨村 (2016-01-26)
亦有可聞:無師自通的「春官」傳承人王漢軍 (2016-01-26)
豆棚閒話:翡翠醒木 (2016-01-26)
歷史與空間:不朽的雲岡石窟(三) (2016-01-23)
書若蜉蝣:衙前圍與九龍街 (2016-01-23)
亦有可聞:康熙朝有個崔蔚林 (2016-01-23)
文藝天地.畫中有話:短訊 (2016-01-23) (圖)
來鴻:行走人世間心中存「天意」 (2016-01-23)
手寫板:夕陽中的蘆花 (2016-01-23)
歷史與空間:不朽的雲岡石窟(二) (2016-01-1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