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藜 全國政協委員
去年底特首梁振英上京述職時,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的講話,貫穿着一條主線,那就是:香港未來該走什麼樣的道路。如今正值歲暮年初、辭舊迎新之際,香港社會各界應回顧近年香港走過的道路,認真領會中央領導的講話,慎重思考香港未來何去何從,更應向阻撓香港發展的現象說「不」,讓香港走「正道」。
習近平主席會見特首梁振英時指出,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並堅持兩點:一是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二是全面準確,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始終沿正確方向前進。「不會變、不動搖」,是中央的保證,正如鄧小平先生30年前指出的,「『一國兩制』不會變,也沒必要變。」「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關鍵則要靠香港各界的努力。國家進入「十三五」規劃, 積極謀劃長遠發展,繼續充分考慮香港的角色和定位,支持香港在國家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發揮獨特作用。中央既有原則表態,又有周到安排。但是,如果我們在落實過程中「跑偏」,香港深陷政治爭拗和空轉泥潭不能自拔,中央給再多的機會,也無濟於事。長此以往,我們又會失去5年、10年,最終「萬事成蹉跎」。
中西包容並蓄乃香港成功之道
回顧香港成功道路可發現,「兩制」在香港對接,又保持「自由港」特色,這是香港的成功之道,回歸後更以基本法的形式予以確認。而且「自由港」既是經濟政策,也有不同政治制度並存的含義。作為中國內地與西方世界交接的香港,作為中外交流融通的橋樑,保持左右逢源,這是香港的優勢所在。上幾代香港人正是善於抓住內地和世界接軌的機遇,化危為機,在別人徘徊的時候自己卻獲得發展的機會。例如,上世紀20、30年代起中國內地戰亂頻仍,香港接收了內地一批「太史公」(前清進士、舉人),接着在抗戰時期又接收了一批文化名人,由此香港由文化「沙漠」變「綠洲」;40年代末50年代初,接收了內地以上海資本家為代表的一部分實業,發展起香港製造業;50年代末又接收了內地一大批年輕力壯的勞動力,西方對內地實行「封鎖政策」,香港擔當內地與世界聯繫的窗口;70年代末,內地改革開放,港資搭上「頭班車」,帶動了香港經濟80年代起大規模起飛,躋身「亞洲四小龍」,其後香港製造業北上發展,本港金融、商貿等服務業繁榮起來,實現了經濟轉型發展。鄧小平先生決定回歸後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真正叫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也是要保持香港的特色,推動國家發展進步。
如今,以習近平主席為領導的中央政府,同樣希望香港提升自身競爭力,善於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借力國家發展大勢,找到「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交集,特別是把香港在制度、專業、人才等方面的既有優勢發揮好,為國家發展服務。如今國家推動「一帶一路」戰略,香港能不主動配合,不抓住「近水樓台」的先機?
香港不能走「政治化」的歪路
「一國兩制」是總結香港成功經驗、對未來發展作出的科學安排。歷史證明,香港的成功之處,就是拋開意識形態分歧,凡是有利於香港發展的東西都兼收並蓄。近年來本港社會「泛政治化」,立法會有「拉布」,大學校園有「黃衛兵」,鬧市區有「鳩嗚」、「驅蝗」,更有「佔中」、「包圍立法會」等等,這是把香港引向「政治化」的歪路。
香港需要穩定發展。「不會變、不動搖」的「一國兩制」之路,是香港的「正道」,香港走「正道」,未來才充滿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