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輝
歷來坊間訛傳啟德機場乃紀念何啟和區德兩位創建者,查兩人早於1914年及1920年離世,與1925年啟用的啟德機場興建無關;位於九龍灣的新填地早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就建有啟德濱了,啟德機場只是以原有地名命名而已。
話說1914年,廣東省政局動盪,大批難民來港,何啟、區德合資經營啟德營業有限公司,在九龍灣北岸大規模填海,得地120英畝,其中在龍津石橋一帶開闢多條街道,俱以「啟」和「德」命名,如啟德道、啟仁道、長安街、啟義道、啟禮道、啟智道、一德路至九德路等,街道最終只有約半數建成,沿街建有數百間房屋,此為啟德濱花園城市住宅區。
余震宇編著的《九龍海岸統線》一書載有一幀啟德濱跨頁照片,說明很簡短:「一九二零年代,啟德濱。」另有一幀啟德濱的老照片,附有說明:「日佔時期,前面數列樓房因啟德機場擴建被拆,遠處可見寨城城牆、白鶴山及獅子山。」就照片所見,啟德濱略覺蕭條,皆因1922年及1925年相繼爆發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嚴重打擊香港經濟,啟德濱地價因而大跌,至1927年乃被港府接管。
話說何啟與興中會頗有淵源,早在1895年,孫中山在港成立興中會總部,部署廣州首義,何啟予以支持,他與謝纘泰受邀修訂起義英文宣言的草稿,並指導外籍記者在西洋報刊上撰文支持革命,為起義製造輿論。
何啟之父為何福堂牧師,胞姐為何妙齡,姐夫為首名華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伍廷芳,有此背景,何啟並無加入革命組織,他中學就讀於中央書院,其後赴英十年,先後獲得醫學和法律兩個學位;返港後他先以行醫為業,但發現華人對西醫頗為抗拒,因此改任律師;1890年,他以三十一歲之齡出任立法局議員,凡十四年。
何啟在倫敦讀書時與英國雅麗氏(Alice Walkden)結婚,1882年與妻女返港,兩年後雅麗氏感染傷寒病逝,何啟為紀念妻子,遂答允捐建於1887年落成的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簡稱那打素醫院);同年10月,在醫院內成立了香港西醫書院(即香港大學前身),首批入學者有十二人,孫中山乃其中之一,以優異成績畢業;孫中山其時更深受何啟提倡之西方科技及新政的思想影響。
何啟任立法局議員期間大膽敢言,捍衛華人權益,他亦特別關心其時的中國,比如1887年撰寫《曾論書後》(批評曾紀澤的《中國先睡後醒論》)、1895年撰寫《新政論議》(提出改革中國的建議)、1898年撰寫《康說書後》(反對康有為鼓動中國人的排外情緒)、1899年撰寫《勸學篇書後》(批評張之洞「中體西用」之方法論)等。
由此可見,何啟與革命黨人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因而引致港府的諸多猜疑,及至1913年8月,港督梅含理(Francis Henry May)遂向英廷建議,不再委任他續任立法局議員;翌年,他就病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