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小說,成為戰後《成報》最煞食的版面。作者提供
黃仲鳴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一日《香港商報》創刊,以《成報》為師;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日,《明報》出世,也明令以《成報》為師。《成報》究有何「巴閉」,受到兩報的師法?
《成報》是當年銷量最高的大眾報,其成功的原因只有一點:把副刊搞好。
《成報》創刊於一九三五年五月一日,其時的《成報》,以副刊為主,新聞只是搭配角色;頭版更和當年的小報一樣,每以小說為頭版頭條,再而混雜新聞。香港淪陷時停刊,戰後一九四六年復刊,仍以小說和雜文掛帥,小說歸「說地」版,雜文和漫畫歸「談天」版;還闢有差不多半版的「一日完小說」,作者為怡紅生、筆聊生、勞獲,每日輪流執筆,成為當年最煞食的版面,內容包括偵探、奇情、間諜等。後來《工商日報》亦仿而效之,闢萬言小說版,作者不少乃名家,如黃思聘、南宮搏、朱愚齋等,倪匡初到貴境,也是投稿獲取錄後,改變了命運。
踏入上世紀五十年代,老闆何文法更不惜下重注,極力經營副刊,羅致當時得令的通俗作家,齊齊為《成報》揮筆,真稱得上是猛將如雲,最享盛名的有兩位:陳霞子和高雄。陳霞子是一九五六年《晶報》的創辦人之一,後任總編輯,之前是何文法的得力助手。他在《成報》以阿夏、阿霞、筆聊生、夏伯等筆名撰寫小說。另一主將是高雄,陳霞子所寫的借殼小說,高雄亦擅長。陳霞子在《成報》撰《八仙鬧香港》,高雄後來也寫《八仙鬧香港》。先後輝映。
《成報》在一九五二年前,還有所謂「三生分銀」的說法,可見其「巴閉」。所謂「三生」,即筆聊生、怡紅生、靈簫生。筆聊生就是陳霞子,怡紅生原名余寄萍、靈簫生名衛春秋。所謂「分銀」,即是「雄霸報刊」,所寫的稿件,大大有價,各報競搶,各刊競登之意。怡紅生和靈簫生都擅寫鴛鴦蝴蝶派小說,反而突出了筆聊生的獨特風格,既寫借殼小說,又寫幻想小說、偵探小說、歷險小說,甚至殭屍也寫了。
《成報》除了這「三生」外,還有個王香琴,也是副刊的台柱。王香琴,原名王中嶽,另有筆名幽草。王香琴備受何文法的器重,那時期一版之中,王香琴、幽草齊飛,王香琴寫奇情,幽草寫武俠。當年的文名,不輸三生。《成報》就靠這些作家「擔紙」,成為銷量大阿哥。
記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成報》需要一篇每日完小說,「應徵」者大不乏人。編輯要吾等先各寫三篇,交由何老闆甄選,當年為稻粱謀,無可奈何「塗鴉」三篇呈上,自認會名落孫山,誰知竟雀屏中選。由此可見何文法對副刊的重視,到老依然。
當然,除了名家助陣外,《成報》還有一必殺技,就是不避粵語,以之入文,致大受普羅階級的歡迎,無論新聞版、副刊,都可見之。《香港商報》、《明報》亦仿效,而最終亦走上成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