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輝
區德乃香港地產和建築業先驅之一,早在1914年,他就與何啟牽頭,聯同商紳周壽臣、曹善允、周少岐、伍朝樞、莫幹生、區權初、張心湖等人組成啟德營業有限公司,在九龍寨城對開的九龍灣北岸展開填海工程,建造名為「啟德濱」的花園城市,於1916年展開工程,更建成為多條街道。
話說侶倫散文集《無名草》出版於1935年,載有《故居》一文,當中說到:「我的住居是一列新建樓房的一間四層樓上,沿住屋外有一個寬廣的,鋪了花磚子的迴廊式的陽台」,在那裡可觀賞一幅早已消失的風景畫:村落,工場,醬園,尼庵,廟宇,園地和人家,「一個小丘橫在那裡,小丘的中部,像腰帶似地鑲着古舊卻還完整的九龍城的城牆。」文中所說的一列新建樓房,正是啟德濱了。
區德又名區衍德、區澤民,與何啟為姻親,女婿何永貞為何啟之長子;話說何啟於1914年逝世後,區德再提出申請,啟德濱住宅區終於建成了--原定分三期工程興建為二百棟花園洋房,供富裕的華人居住;但只有首期西部填海地區得以發展成住宅區,其餘填海地區則空置。
啟德濱很短命,大約只存在了二十年--住宅區內有七條街道,亦有接駁巴士通往尖沙咀碼頭,乃九龍城一帶的地標,但其時政局卻因辛亥革命而為之動盪,啟德濱房價大跌,樓盤滯銷,以致爛尾收場--至1927年7月底,港府引用1900年收回公地條例,將啟德濱地段收回;其後,收回地段更發展為啟德機場。
「啟德」一名涉及地方發展史,當中更涉及啟德河,話說在啟德濱周邊的發展過程中,此一小河曾被多次改造以符合當時的需要,經歷百年變遷,啟德河在地理及歷史上與鄰近地區緊緊相連,甚至見證了東九龍的蛻變--上世紀以前,就有多條小河從現今黃大仙腹地流向大海,而啟德濱則建有啟德明渠以連接附近的小河,其後更伸延至海岸一帶。
啟德明渠乃東九龍主要排洪渠道,長約2.4公里,位於九龍黃大仙區彩虹道及衙前圍村,此一明渠由蒲崗村道沿彩虹道延至太子道以東,流經東頭村及新蒲崗一帶,再經暗渠流入前啟德機場跑道和觀塘之間的狹長水道,最後流入觀塘南部對開的九龍灣海域。
區德於1920年逝世後,遺囑示捐款一萬元以覓地興建學校,莫幹生亦捐助一萬元贊助,學校終於在1926年由曹善允建成,以區澤民及莫幹生的名字中的最後一字命名,那就是民生書院了。
民生書院原先由曹善允倡建,他有感當時九龍城居民缺乏接受西學的機會,於是積極籌款興學,籌得資金後,更獲當時聖保羅書院校長史超域(Arthur Dudley Stewart)牧師協助,民生書院得以在1926年於啟德濱創辦,成為啟德濱的配套學校,初期租用伍朝樞的物業作為校址,及至1939年,遷至九龍城東寶庭道繼續辦學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