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任繼愈。網上圖片
--任繼愈先生印象
左 文
任繼愈(1916年4月15日至2009年7月11日),中國著名哲學家、佛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館長、名譽館長。2009年1月16日,92歲高齡的中國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任繼愈先生,和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頤等五位先生一道被溫家寶總理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任老十分高興,並鄭重表示:一定要為弘揚中華文化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孰料不到半年,2009年7月11日,任老就悄然離世。當天上午,時任總理溫家寶當即委托辦公室工作人員給相關負責人打電話,轉達他對任老辭世的深切哀悼,並向任老的親屬表示慰問。
任老與溫家寶總理的交情由來已久,這種交情建立在對中華文化命運的共同關注之上。溫總理與任老的年齡相差四分之一個世紀,是名副其實的忘年之交。溫總理對任老始終深懷敬意,任老也將總理視為知己,多次贈書、致信,就重點文化工程建設、教育改革等建言獻策,而溫總理總是認真閱讀,及時覆信。
2004年8月,傾注了任老大量心血的《大中華文庫》出版了第一批圖書24種52冊。該文庫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系統全面地向世界推出的中國古籍整理和翻譯的巨大文化工程,選收了歷代以來百餘部經典著作,由古漢語譯成白話文,再由白話文譯成英文。任繼愈先生代表文庫工作委員會將第一批書送給溫家寶,請總理「在百忙之中審閱,並請提出指導性意見,以便於我們今後更好地開展此項工作。」
溫總理隨即回信:「謹對您及從事這項浩繁工程的各出版單位和全體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祝賀。這部巨著的出版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有益實踐和具體體現,對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世界文化交流與合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這部文庫翻譯和出版質量之高,反映了我國的出版水平。」「我國有着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希望你們以偉大的愛國熱忱、寬廣的世界眼光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鍥而不捨地把這項光輝的事業進行到底。我堅信你們一定能夠做到,也期待看到你們新的成果。」2009年溫總理在參訪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時,將《大中華文庫》作為國禮饋贈校方,可見文庫在總理心中的分量,同時也體現出總理對以任老等人辛勤勞動的高度肯定。
任老主持的另一個文化大工程--《中華大藏經》也得益於他與溫總理的「文化交情」。自1987年擔任國家圖書館館長後,任老即積極倡議,以館藏的《趙城金藏》為基礎編輯《中華大藏經》,終獲批准立項。經過16年努力,107卷、1.2億字的《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正編》編纂完成。之後,任老又組織力量整理編纂《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預計五年內完成2.6億字的點校編纂任務。由於規模龐大,所費甚多,進展比較緩慢。2007年,任老致信溫家寶總理請求幫助,溫家寶很快就作出批示,明確要求財政部予以支持,從而使得此項工程得以順利推進。
同樣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數百名中國學者發起編纂全面展示浩瀚中華文化、總規模超過7億字的類書《中華大典》,由任老擔任主編。2004年3月18日,任老和幾位專家聯名給溫總理寫信,將《中華大典》的編纂意義予以說明,將遇到的困難告訴總理。溫總理又一次及時覆信予以重視和支持,中央財政為此撥出專款2億元,原本因為經費短缺的《中華大典》工程再次啟動,並擴大規模,將原來21個典擴大成24個典。
2007年9月17日,有關部門受溫家寶總理委托看望任繼愈先生,送上花籃,致以親切的問候。任老覺得「盛情關懷,無以回報」,於是就教育問題向總理建言獻策。因為他覺得「我國教育面臨危機」,並「常為此長夜不眠」。他認為中國的教育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缺乏做人的教育,二是缺乏傳統歷史的愛國教育,三是缺乏創造力的教育,可謂一針見血。溫總理在覆信中說:「您對我國教育事業十分關心,所提意見中肯,給人以啟示。十七大報告已有教育方面的內容,會後國務院還將就教育問題進行專門討論,當認真吸收您的意見。」時隔一年多,我國開始制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通過各種方式徵求了社會各界意見210多萬條,其中就吸收和採納了任老所提的有關意見。
2009年5月中旬,得知任繼愈先生生病住院,溫總理專門委托國務院參事室主任陳進玉同志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先生專程前往北京醫院探望。7月11日,獲悉任繼愈先生去世後,溫家寶總理心情十分沉重。當天下午5時左右,總理親自打電話給國務院參事室負責人,他指出,參事室、文史館還有一批年事已高、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一定要把他們照顧好。
時光回轉到2008年,當溫家寶總理得知任老雖年過九旬、但仍關心中央文史館工作後,明確表示要聘請任老為文史館館員。溫總理說,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關鍵在人才,在一批領軍人物。文史館有敬老崇文的傳統,像任繼愈老先生這樣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文化界代表人物,年齡大一點不要緊,吸收他們作館員,有利於充分發揮他們在推進國家文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一位矢志不移以振興中華文化為己任的大學者,一位視文化傳統為國家靈魂的共和國總理,以文化為媒,就這樣演繹了一段墨香四溢的忘年交佳話。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文化之燈必定會點得更亮,傳得更久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