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書蘭
台灣,巍峨的中央山脈分隔了台灣的東部與西部。當沒有公路可以聯通東西兩邊時,人文經濟社會的發展,便受到非常大的制約和影響。因此,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蔣經國先生的督導下,修建了北、中、南部三條橫貫公路,打通了台灣的東部與西部。可以說,這是一件具有龐大意義的工程。而我想要表達的是,在這一浩大工程中,來自中國內地的外省籍軍人(台灣稱為「榮民」)所發揮的作用。
當時,官方的「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動員了一萬多外省籍的軍人參與工程(「國軍」到了台灣,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走去建設台灣)。擔任「退輔會」主委的,是經國先生。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外省籍軍人參與橫貫公路的建設,在他們的心中,台灣只是暫居之地。他們打了半輩子的仗,要回老家休息,他們的老家是在內地。而軍人的服從本性一直長存於心,奉獻精神也未曾因時移世異而有半點褪色。因此,當社會需要他們付出自己的勞力時,一經號召,便應者雲集。在橫貫公路施工的過程中,曾經因為經費而導致工程推進受到影響,但令人動容的是,這些外省籍軍人卻沒有因此停止手中的開鑿工作。軍人當時紛紛表示:只要有三餐,便不會停工。我們看今天中部橫貫公路為什麼有座靳衍橋?是因工程到了此一階段無法進行,靳衍懷抱炸彈,炸開了通道。此等犧牲奉獻精神是何等的感人。
我們反思,如果沒有外省籍軍人的無私奉獻,便不會有橫貫公路的通車;沒有農業專家的改良努力,也不會有聞名世界的台灣水果。進而廣之,如果沒有外省人對台灣這片土地的辛勤耕耘和建設,台灣何來經濟騰飛和亞洲四小龍的美譽?因此,台灣的繁榮和進步,是包括外省人在內的全體人民共同打拚換來的。這是鐵一般的不容詆毀和抹殺的事實!
然而,在今天的台灣,一部分具有「台獨」背景的人,欲隔斷台灣與大陸歷史聯繫的臍帶,將台灣的建設成就歸功於日本的殖民統治,喪失作為炎黃子孫的尊嚴;另一種傾向,則是竭力詆毀和攻擊在台灣的外省人。不久前,在高雄有個持「台獨」立場的人,公然侮辱外省籍軍人是「中國難民」、要求老兵「滾回中國」。此種不顧歷史、丟根忘本、違背社會公義與族群和諧的言行,受到了台灣社會的一致譴責。飲水當思源,我奉勸這位辱罵外省籍軍人的人,也告誡那些以「本土化」為工具而「去中國化」的人,外省籍軍人不容侮辱;歷史事實不容顛覆。在此我想聲明,所謂「外省老兵」,當年到台灣時,可都是一個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