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小花、小玉是來自大別山的孿生姊妹,原先在上海某SPA會所打工,三年前經人介紹來鄭州一家女子美容養生館做美療師,因為面目姣好、技術嫻熟,成了備受顧客歡迎的「姐妹花」,也成為這家SPA「台柱子」。工資也水漲船高,從剛來時兩三千元漲至如今六七千元,還享受免費午餐,應該說很不錯了。
我是在這家養生館做SPA時,認識這對姐妹的。
熟悉以後,她倆就無話不談了。她們在滬上接觸的顧客多是非富即貴的主兒,受上海灘燈紅酒綠誘惑,逐漸養成「闊小姐」派頭,來鄭州後,依然花錢如流水。
姐姐小花說,雖然收入增加了,仍覺得每月薪水不夠用,還是與過去一樣成了「月光族」。
我詫異,六七千塊工資在鄭州不算低了,怎麼月月光呢?
妹妹小玉接口道:「每月總得買件衣服吧,工餘總得去逛街,買點化妝品、看看電影吧,隔三差五還要與朋友或客戶聚一聚,增加感情,再去歌廳『嗨歌』,這一來幾百塊就打不住嘍,加上還要租房吃飯、手機費、打的費、看病費......」
姐姐說:「是啊是啊,都說女人的櫃子永遠少一件衣服,如今物價飆高,一件像樣點的衣裳動輒上千塊呢......」小花兩手一攤不無自嘲道:「這不,臨近月底,俺倆已囊中羞澀,不敢出門了!」小玉不無冤枉補充一句:「父母都是農民,俺也當不了『啃老族』啊!」
我一時無言以對,想了片刻,還是輕聲道:「你們很年輕,年輕就是資本。但也要為自己今後打算啊,將來你們要結婚,要買房,要......」
她倆幾乎異口同聲:「現在房子這麼貴,鄭州好房子每平米一兩萬了,買個100平米的新房就得兩百多萬,老天爺,俺不吃不喝一輩子也買不起大房子啊!」
望着這對來自山區、日益「城市化」的小姊妹,我無言了。這種狀況並不少見,想起身邊有不少「月光族」乃至「星光族」(一月薪水一星期花光)甚至「日光族」(一月工資一天花光),更是五味雜陳了。
從「月光族」到「星光族」、「日光族」,反映出當下不少年輕人的生活觀。他們的消費觀念與父輩截然不同,他們只重開源、不講節流,認為花出去的才是錢。他們熱衷追逐時尚新潮,「有錢就任性」,特別注重修飾裝扮,只要穿得漂亮、吃得舒服、玩得開心,全然不顧有無存款,還瀟灑地自詡是「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認為這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老年人自然看不慣,叫這些「月光族」是「敗家子」,老年人與年輕人之間的「代溝」,在消費觀上凸現出來。
催生「月光族」、「星光族」和「日光族」的原因,與這些青年的人生觀有關。他們太缺少生活經驗與磨煉,又不懂得管理開支,以為反正人生之路長着呢,以後賺錢的機會多着呢,充實快活地活在當下,才是所謂幸福人生。
一些來自農村、從小吃苦的年輕人,突兀被城市花紅酒綠的生活場景迷惑,在遠離父母的情況下,一旦能掙錢就忘乎所以,認為能掙能花才是英雄,盲目仿效一些富二代、官二代「吃要高檔、穿要名牌、玩要時尚」那一套,處處想「高人一等」,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享受癖,他們太缺乏人生的長遠規劃和理財知識了。
有識之士對這些年輕人早已「恨鐵不成鋼」,總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規勸他們:盲目消費的結果必然坐吃山空、要吃大虧!也苦口婆心地引用眾所周知的社會名流、財經大鱷的寶貴經驗和榜樣力量來教導他們:商界翹楚靠什麼功成名就的?他們何以能在一二十年間積累起龐大的財富?
首先,他們都是辛勤打拚和奉行節儉的一族。美國的巴菲特資產達470億美元,依然住着1958年以3.15萬美元購買的舊宅、開着3萬美元的舊車;李嘉誠身為香港首富,平日所穿並非名牌、戴的是一隻電子錶......為人低調是精英們致富的一大法寶。其次,善於投資理財也是重要一招。看看耳熟能詳的億萬富翁,哪一位不是精明的理財家和投資家?被譽為「股神」的巴菲特、「金融煉金師」的索羅斯、「理財超人」李嘉誠、「財經奇人」馬雲等人,無一不是通過科學理財成就「以錢生錢」的夢想。
他們的成功法門大都離不開「三步棋」:積累、消費、投資。他們年復一年,將所賺的錢再投資,讓錢生錢,形成所謂「複利」。再投資給他們的資本帶來巨大增值,而無須付出其他辛勞。所以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一位理財專家曾做如下計算:你將一萬元用於投資,每年投資收益是25%。三年後就賺得7,500元。如果你把賺到的錢再投資,再過三年就可賺到9,531元。這多賺的2,000多塊,就是三年中的「錢生錢」。三年的複利與單利相比差額還不算大,但時間一長,差異就非常驚人了。以30年複利計算,最初的一萬元有望變成800多萬元,比單利的8萬多元,差距就天壤之別了!
不妨想像一下,有兩位年輕人,一個勤儉節約精打細算,22歲開始每年投資1萬元,每年按複利15%方式增長,到40歲就是生活優裕的成功人士。另一位是不折不扣的「月光族」,追求時尚消費,有錢就花,到40歲可能變成無家可歸的窮光蛋了。當時間和複利發揮雙重效應時,威力將非常驚人。這種理財方式其實並不複雜,簡單地講就是要「量入為出」,根據自己收入的多少來決定開支的大小,將積累的資本去投資,即使一開始收益不高,也要堅持,時間一長便積沙成塔,取得可觀的收益。工薪族的收入來源有兩個:工資收入和理財收入,專家指點的一條「理財方程式」是:50%穩守+25%穩攻+25%強攻,按此執行,一定可以如期步入「富人」行列。
來自豫南新縣的劉偉大學畢業後獨自來鄭州打拚,五年前入職一家民企,月薪只有3,500元。開始也是「月光族」,後來意識到這樣下去可不行,沒有存款將來怎麼買房、娶媳婦。於是開源節流、省吃儉用,制定詳細的開支計劃,確立了理財目標,每月拿出一千多元投資。隨着工資不斷提高,幾年下來積蓄大增,有了未婚妻,今年購買了一套75平米的按揭房,由當年「月光族」變為「首付族」,再不必「望樓興嘆」了。
「志從肥甘喪,心以淡泊明」,我把劉偉的事轉述給小花、小玉,她倆終於覺醒,表示要見賢思齊,立馬告別「月光族」,向「有房族」邁進,未雨綢繆理性消費,做一對讓親友點讚的「姊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