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城市建築深度遊 探索本土歷史文化

2016-08-24
■陳智遠擔任城市建築深度遊導賞員。■陳智遠擔任城市建築深度遊導賞員。

都市人日拚夜拚,停下腳步欣賞周邊事物似乎漸漸變成一件奢侈事,或會因而忽略一些暗藏在社區的建築瑰寶,而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其實盛載着一代人的回憶。有腕錶品牌與文化導賞團團體「活現香港」合作,於下月舉辦「MIDO城市建築深度遊」,帶市民遊走6個建築物,從不同的角度認識香港建築傳奇。

其中一個地點是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記者站在一街之隔的五洲大廈眺望皇都戲院大膽前衛的飛拱樓頂設計,亦感受到其氣勢。據「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介紹,其設計模仿了吊索橋的懸索,藉以將力度分散,確保結構安全,而成本亦相對較低。皇都戲院的存在亦見證了北角當年是至潮消閒點,地位有如現今的銅鑼灣。走到位於大坑、有逾一百五十年歷史的蓮花宮,心中隨即泛起了疑問,為何一座中式廟宇的中央位置要建造一個離地甚近的露台,而入口反而是建在兩側?原來蓮花宮興建時是臨海,下方還有石柱台基作支撐,但經過填海工程的洗禮,現在都被埋沒,只剩下這個露台,因而令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這是一個「貼地」的露台。

隨後,記者又來到位於銅鑼灣的香港聖公會聖馬利亞堂,陳智遠表示:「香港聖公會聖馬利亞堂是一個時代,將西方的宗教變得比較本地化。」基督教都要「本地化」?原來這類中國宮廷式建築的教堂是為了便於以香港為基地傳揚教義至內地,建築師利用了中國式蓮花座為講台代表基督的神聖,雲錦圖案代表天國,實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同樣位於銅鑼灣的基督君王小堂,陳智遠形容:「香港很少見這類羅馬式的建築。」而當中最特別的,是其華麗的圓拱頂,與舊立法會大樓同類。

陳智遠誠言,做文化導賞團就是希望將一個地方最有魅力及性格的東西展現,他認為建築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歐洲不同的城市,例如倫敦、羅馬、悉尼等地的建築,全部都有自己的風格,大眾都會慕名去觀賞這些建築物,除了因為建築物本身很宏偉外,還有其背後的文化底蘊,一些沉澱,就像訴說着一個地方很獨特的故事。」陳智遠感慨,香港似乎沒有這種對自己的文化、對自己的建築物有熱切的了解,「在香港似乎很不盛行,但其實這件事是很重要,我們發現很多集體回憶,或很多對香港的認識,都要透過親身在建築前面,透過講故事,透過知道其背後的歷史及興建時的一些曲折故事去理解。」陳智遠盼透過活動讓港人可以在地感受一個地方的價值,「我們揀最大眾化的建築物讓市民遊覽,如皇都戲院。因為這是屬於娛樂事業,大眾都會睇戲,這些就是我們很多人都會留腳毛的地方。」

「MIDO城市建築深度遊」的景點除了皇都戲院、蓮花宮、香港聖公會聖馬利亞堂及基督君王小堂外,還有書館街12號及保良局。活動將於後日起一連三日接受市民免費報名。■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嘉嘉

「MIDO城市建築深度遊」報名詳情:

報名日期:2016年8月26至28日

報名地點:尖沙咀海港城港威商場大堂 II「MIDO錶藝X建築紙雕藝術展」

活動日期: 2016年9月10日(星期六)及17日(星期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