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拜訪中原「台灣村」

2016-08-27
■鄧州台灣村高山始祖像。作者提供■鄧州台灣村高山始祖像。作者提供

■ 張愛玲

我知道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並非撰於湖南岳陽,而是寫於河南鄧州。日前有機會去南陽采風,自然要轉鄧州一停,得以遊覽了范仲淹主政鄧州(鄧縣)時修建和講學的花洲書院。當日正欲返回,東道主一句話讓我又逗留一天。他說:「鄧州還有一個『台灣村』,想不想看看?」我大喜:「好啊,當然要去啦!」

鄧州市西北20公里是張村鎮,「台灣村」就在張村鎮上營村。這個有2,300人口的村落,因為擁有1,200多名高山族後裔,佔全村居民60%,所以得名「台灣村」。其聚居的台胞宗親人數之多、歷史之久在內地絕無僅有。走近村口,一座異族格調的「台灣村」木質土黃色牌坊迎面而立,村裡建有「台灣閣」、高山族始祖像、媽祖廟、黃廷廟、依羅思那與黃廷塑像,令人有一種進入異鄉的感覺。新建的融休閒旅遊和觀光農業於一身的「阿里風情園」更盡顯寶島風情。通過大半天參觀訪問,我終於觸摸到「台灣村」的歷史淵源。

清康熙七年(1668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奉命率部渡海作戰,一舉收復被荷蘭侵佔的台灣。鄭成功的副將黃廷是福建人,麾下有阿里山高山族人依羅思那和迪摩達奧、安篤斯且、安達依魯等4位部將。依羅思那曾任黃廷馬伕,驍勇善戰,大受黃的器重,升為高級軍官。收復台灣後,黃廷奉旨率部返回,快到北京時忽接朝廷命令,要其部停止進京向南疏散、入村屯墾。黃廷便率部向南行進,進入河南鄧州後,見此地鍾靈毓秀、物華天寶,便將13營5,000名士兵分別安置在當地48個自然村。

依羅思那選擇在官道西側的上營村屯墾紮營。迪摩達奧、安篤斯且、安達依魯等人也分別在附近落戶。不久依羅思那與當地一岑姓姑娘成親,並取「岑」的諧音改姓陳,取名陳年,先後生下四個兒子。其他幾位則分別落戶附近村寨,也先後娶當地漢族女子為妻,分別改姓為周、蔡、黃、林。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黃廷將軍奉命率鄧州屯墾部隊再次入台,已改名陳年的依羅思那隨軍前往,並將老二、老三兩個兒子帶回阿里山老家,入部落番籍;留在上營村的長子陳元珍、四子陳元珠則在鄧州繁衍生息。幾年後陳年返回內地,從此不離鄧州,直到72歲在上營村過世,兩岸宗親也漸漸失去聯繫......300多個春秋過去,陳、周、蔡、黃、林五姓後裔漸漸繁衍壯大,形成今天的「台灣村」,至今已發展到第十三代。極左年代,「港台」即是「反動派」同義詞,「台灣村」居民自然不敢聲張。周圍群眾也覺得他們與當地人不同,但箇中之謎誰也搞不清。改革開放以後,上營村村民無意間從祖先遺物中驚現一冊編纂於清朝同治六年的《陳氏高山族家譜》及《鄧州台灣土番墾屯陳氏家譜》,周、林、黃、蔡四姓也先後找到各自家譜,這些塵封已久的家譜記錄了他們的先祖從台灣到內地、屯墾鄧州、繁衍發展的歷史,隨着兩岸關係漸漸解凍,這些村民的高山族身份和血緣終於得到確認,陳姓後代率先將身份由漢族改為高山族,從此,「鄧州有個台灣村」的消息不脛而走。

故事還在延續。2004年,鄧州「台灣村」故事被台胞、鄭州市台資企業協會副會長吳天璽聽到,這位女企業家大為感動,回到寶島她就開始四處尋找陳年(依羅思那)兩個兒子的後人。功夫不負有心人,翌年春, 吳女士終於找到陳家十三代族長陳宗仁、陳名利等人,他們還住在鄧州陳家族譜中所載的「貓地干社」,也在代代傳頌先祖抗擊外敵侵略的歷史功績。

2008年,台灣村陳氏家族終於跨過海峽,到寶島與親人相聚。在嘉義縣阿里山鄉特富野社區,兩岸依羅思那宗親緊緊擁抱一起,他們祭拜共同的祖先,歡聚一堂舉杯祝福,共同唱起:「團結起來,相愛相親,阿里山連着鄧州城,因為我們是一家人......」那撼人場面和曲折故事令記者和圍觀者扼腕感動潸然淚下。近年來,兩岸陳氏後裔在上營村和阿里山團聚聯誼已成「新常態」。

在「台灣村」村史陳列館裡,我見到已經褪色的陳氏家譜、黃廷將軍頭盔、畫像和依羅思那墓碑等遺物,通過一幅幅老照片、先人遺物和資料影印件,對「台灣村」來龍去脈有了更深的了解。嚮導說,上營村陳氏家譜的發現在全國尚屬首例,它彌補了高山族無文字史的空白,對研究海峽兩岸關係、台灣少數民族尤其是高山族的歷史均具不小的學術價值。

滄海桑田,300年彈指一揮間,這些高山族後裔已與當地漢民融為一體,但某些風俗仍保留原來面貌,如稱謂、服飾、飲食、起居、婚喪嫁娶等等。我注意到,他們的膚色和臉部輪廓與漢族村民明顯不同,服飾以紅、黑兩色為主,特點是無論男女長幼上衣均無領子、袖子略短,下衣襠大腿寬,這可能與阿里山生存環境有關吧。飲食上他們喜歡吃大米,蘿蔔、白菜夾肉燜飯是日常飯食,也喜愛吃魚,抽煙也是他們一大共性,這些與我在台灣阿里山原住民之鄉所見非常一致。漫步在整潔安靜的「台灣村」,發現其民居挺特別,木梯木欄木地板,凸顯一種原始古樸的純天然味道。在整潔如新的小學門前,一塊由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先生題寫的「鄧州市高山族小學」校牌十分醒目。陪同者一路介紹高山族後裔的生活習俗,說他們每年臘月二十四為祭灶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將染紅的糯米蒸成頂子饃,象徵其先人的赫赫戰功。每年農曆三月初九是他們的寒食節,這天吃飯時不能見太陽,還要穿上傳統服飾,聚集在祠堂唱歌跳舞,緬懷300年前為抗擊荷蘭入侵者英勇獻身的先祖們。

鄧州「台灣村」緊鄰207、312國道和豫53、54線公路,與著名的內鄉縣衙、湖北武當山、淅川香嚴寺、丹江水庫及旅遊名城南陽都不遠。近年來,台灣村依託交通優勢大力發展經濟,已成為遐邇聞名的小康村和文明村。我知道台灣彰化縣有一個「陝西村」,也與鄭成功有關,是他收復台灣時一位陝籍部將率同鄉在寶島留下的子孫聚居村,也是兩岸一家親的見證。河南鄧州這個「台灣村」,同樣折射出中華民族血脈相連跌宕起伏的歷史變遷。當前蔡英文和她的台灣新當局,妄圖撕裂兩岸同胞的民族情感,一邊竭力否認「九二共識」、大搞「去中國化」,一邊玩弄「隱性台獨」、「文化台獨」,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包括「台灣村」、「陝西村」在內的兩岸同胞決不答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