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奧巴馬最近正遭遇他「最後時刻」的系統性尷尬。 國內大選,民主黨的希拉里連遭「滑鐵盧」-從「獻金門」到「郵件門」再到「9·11」身體不適。他雖然不喜歡這位黨內老對手,但是如果特朗普上台,他任內經略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可能流產,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也可能被叫停。若無這兩項「遺產」,奧巴馬時代苦心經營的、維持美國亞太領導地位的戰略也就徹底失敗了。
國際上,歐洲的烏克蘭危機讓美國陷入不是「冷戰」勝似「冷戰」的困局,敘利亞危機更加深了美俄的結構性矛盾。中東反恐,美國領導力減弱。美伊(朗)關係修好,卻開罪了沙特、以色列等傳統中東盟友。土耳其未遂軍事政變後,美土關係也開始生變交惡......美國傳統的戰略利益區域,奧巴馬搞得一團糟。
美多項計劃或人走茶涼
至於重返亞洲,一直到本次老撾東亞系列峰會前,美國借力亞洲諸國制衡中國的戰略似乎都很成功。東北亞,美日韓政治軍事同盟加強,中日釣魚島之爭和中日韓歷史之爭,凸顯美國在東北亞的裁判角色。東南亞10國,尤其菲越兩國,和中國的南海島嶼爭端也前所未有地激烈。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成功」,一方面源於中國鄰國對中國戰略力量提升的不安,另一方面基於對美國的戰略信任。但是,國際關係歸根結底是利益關係,如果中國鄰國對中國不再忌憚或猜忌減少-美國失去公信力,亞太局勢也就發生了變化甚至逆轉。
現實是,後奧巴馬時代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面臨變數,TPP也遭遇兩黨總統候選人的反對。雖然奧巴馬在老撾東亞系列峰會上強調美國會繼續亞太再平衡戰略,但是與會各國已經對其失去信心。尤其是TPP的不確定性,讓亞太國家大失所望。奧巴馬時代的美國亞太敘事,高潮漸去而現人走茶涼,正可謂誰也擋不住時代大勢。奧巴馬的理想主義面臨着現實主義的悲涼,他的歷史寫滿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宿命悲哀。
東盟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
東亞系列峰會,東盟不提南海仲裁,反而和中國達成一系列共識。應該說,經過中美和相關國家的博弈,亞洲鄰國也許並未消弭對中國的焦慮,但面對美國政治更迭和經濟戰略的不確定性,他們開始理性面對中國,開始重構對華建設性關係。更重要的是,菲律賓親美政權倒台,杜特爾特政府對美不感冒,他雖然充滿個性,但並不愚蠢,尤其不願意和中國繼續對抗下去。杜特爾特的最新立場是,他宣佈不再參加激怒中國的南海聯合海上巡邏,並強調要將美國趕出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此外,泰國也準備耗資10億美元從中國購買3艘艦艇。被美國寄予厚望的緬甸民主政府的實際領導人昂山素姬則對中國進行了東盟之外的首訪,力求修復吳登盛時代冷淡的中緬關係。
東南亞國家正在中美兩強之間進行新的戰略調整和平衡。如果說奧巴馬時代形成了一個聯合對付中國的朋友圈,現在東南亞國家正在嘗試和美國保持距離,並緩解對華緊張關係。也許這才是真正的亞太再平衡,亞太國家在中美之間不是選邊站,而是和中美兩強都維持相對良好的關係。客觀而言,這符合亞太國家的利益,也有助於構築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可以肯定的是,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並未達到預期目的,TPP象徵的美國制定區域經貿規則的努力也遭遇挑戰。亞太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戰略都面臨着新一輪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