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讀史砥礪智慧 鑑古助促認同

2016-10-06

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教育局決定改革經已沿用約20年的初中中史科課程,建議加入「香港發展」部分,並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諮詢。至於改革的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香港在中國浩瀚歷史、在不同歷史時空和發展階段的角色和地位,提升他們對社會和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據《舊唐書.魏徵傳》,唐太宗李世民曾指:「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就是要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鑑戒。

歷史連接過去、現在、未來,貫穿國家民族興頹榮枯的跌宕,讓人從過去的已知中求得經驗,梳理出今天決策的基礎、籌劃明天的指標。修習歷史就是要理性思辨前人解決問題之道,借鑑其得失教訓,再據此瞻眺邁進。歷史既是無盡的智慧寶庫,更是強韌的民族承傳紐帶。

早於秦始皇33年,亦即公元前214年,香港便被納入皇土,撥歸南海郡番禺縣管轄,其後經承歷朝歷代的歷史沉澱,早已匯聚於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中華民族大洪流;即使是土生土長的新界原居民,也不過是多溯幾代,全屬從內地南移的炎黃子孫。在民族DNA之下,早已分不出也沒有必要分出誰是香港人、廣州人、潮州人。

清朝龔自珍在《古史u沉論》中說:「滅人之國者,必先去其史。」港英管治近150年間,就一直採用壓縮扭曲中國歷史和民族認同的殖民教育,形塑「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的飄泊。回歸之後,特區政府取消中史科的初中必修課地位,進一步割裂年輕學生與國家民族的聯繫和認同,致出現將國民教育視作「洗腦」教育的荒謬,違法「佔領」拆大台的無政府亂象,和「港獨」自決的反政府操弄,一浪惡於一浪,都是有破壞無建設式衝撞,都在凸顯新世代的無根虛妄。

今次的中史科修訂和諮詢,關鍵點不在於課程內容的分佈,也不在於課時多寡,而是中國歷史在整個中學包括初、高中階段,都必須獨立成科,更要是升讀資助學位課程的必修科。

須強調,在中史科課程內加入的「香港發展」,其體制位階不過是地方誌的水平,只能讓學生對香港的定位和發展有較多認識,減免被誤導蠱惑的機會;但遠未足以達至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史、了解香港在國家發展進程的歷史角色、推動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良性互動,以致提升身份認同的課程改革初衷。因此,今次的課程改革,只應是起步點,絕不是目標終點;往後應將焦點投放於陸港間的「時代互動關係」,並且集中反映兩地的相互貢獻和影響,協助學生鑑古瞻前,務實了解國家與香港關係的實況和未來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