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參照新加坡 填海建屋解土地困局

2016-10-08

文滿林 香港華人革新協會副會長

香港地少人多,住屋問題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已經成為社會上最頭痛和棘手的問題,一直困擾至今,仍然沒法得到解決。公屋輪候人數屢創新高。從2000年輪候公屋人數只有20萬左右,到十多年後的2016年,輪候人數已達30多萬。大約每年增加1萬多人加入輪候公屋的行列。以目前當局興建公屋計劃推算,輪候公屋需要4年才可以上樓,比2000年時的3年可以上樓要多等1年。以此類推,若以當局公佈的建屋計劃數量每年平均興建1萬8,000至2萬個單位推算,到2026年,輪候公屋人士大抵要等5-6年才有機會上樓,認真等到頸都長。尤其是長者人士,隨時未等到上樓,人已上了天堂。

香港大多數市民都希望政府加快增建公屋,讓有需要的輪候人士盡快上樓。但政府有心,卻苦於無地,大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近日元朗橫洲事件,鬧得滿城風雨。政府處於兩難之境,既要考慮交通設施配套問題,又要考慮徵收農地的賠償問題,以及一些寧死不遷不拆的少數原居民的反對,更要應對激進議員從中作梗的「表演騷」興風作浪。由此看,政府有心加快興建公屋計劃都未必能夠落實。

反對派諸多阻撓增建屋困難

相較回歸前的港英政府,要徵用農地建屋,極少遇到反對。例如上水彩園h、天平h、太平h,粉嶺祥華h、華明h以及大埔、沙田、元朗、屯門等新市鎮的百數十個屋h,都是徵收農地興建的。港英政府之所以能得心應手徵用農地興建屋h,除了政府夠強硬及高壓手段外,最重要是沒有那些為反而反的反對勢力(反對派)進行各種無以名之的阻撓行動。只要賠償合理,要哪塊地都不成問題。

時移世易,回歸後多了一班為反而反的反對派,一方面攻擊政府建屋太慢又少,一方面又以各種藉口反對政府徵用農地興建公屋,更以破壞環保之名千方百計阻撓政府建屋計劃上馬。特區政府就算爭取得到一些建屋用地,所付出的代價也實在高昂。與其如此,不如學新加坡那樣,向海要地,進行移山填海,紓解缺地問題。

離島填海滿足退休長者需求

香港山多海多。港島、九龍、新界及眾多離島都是靠山連海,開山填海取地的成本比徵用和收購農地的成本可能高少少,但可省卻不少爭拗及訴訟等後遺症,值得政府認真考慮。七八十年代的大埔十數個屋h及沙田十數個屋h都是靠填海將整個吐露港及城門河填出來的,九龍西之深水鶠B長沙灣和荃灣、葵涌的幾十個屋h亦都是靠填海興建的。由此可見,填海要地建屋是一個最可取、最可行和具效益的辦法去解決香港缺地問題。當下,可用作填海要地、興建住屋的選擇其實不少,例如離島之南丫島、長洲、坪洲、梅窩及大嶼山西北地區都非常適合填海建屋。

值得一提的是,在離島填海興建屋h,首要可解決的應是退休人士及長者的需求,退休人士及長者不需外出工作,省卻每天出入市區舟車勞頓之苦。只要新屋h各種設施齊全,相信他們樂意申請入住,從而紓緩港九新界公屋供不應求的情況,或者將這些地區公屋盡量安排予在職人士家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