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中一試教新中史 論「戰」易抓重點

2016-10-31
■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古代戰爭中致勝的關鍵。黎忞  攝■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古代戰爭中致勝的關鍵。黎忞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初中中國歷史科修訂的諮詢今日截止,現時有3所中學試行新修訂建議的課程框架,位於大埔的救恩書院是先導學校之一,校方在中一級正教授中國古代史的春秋戰國時期,讓學生從戰爭看戰國時期的特色,並輔以影片講解長平之戰,以照片讓學生分析秦國戰爭策略優勢。負責老師表示,欣賞新修訂建議的課程框架,學生更易掌握課程重點,同時可訓練其分析能力,課堂上有更多討論和發揮空間。

救恩書院本學年起以新修訂的校本課程框架及校本教材教授中史,並利用教科書作輔助教學。該校將中史獨立成科,中一級每個循環周有共2節課,每節40分鐘。本報記者在上周四參觀過該校的上課情況。

當日中史科科主任陳家維正教授中國古代史的「史前至夏商周:華夏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的形成」的春秋戰國部分,並以長平之戰作為主軸,讓學生分析戰爭勝負的關鍵,並以影片闡述戰爭情況,及展示兵馬俑的圖片講解當時的裝備及軍陣。最後學生需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在圖書館或網上找資料,了解秦統一六國的原因,以便進入下一個課題。

教師:讓學生更多分析討論

陳家維以當日正教授的內容作為例子,指當中的戰爭、變法和民族融合等,較容易進行教學,而學生對於戰爭部分較有興趣,有助他們吸收課堂內容。在課堂上播放影片,可形象化地講述長平之戰,學生可分組討論影響戰爭的因素,「相比在課堂上只是陳述史實,現時有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此外,他搜集了額外資料,如兵馬俑圖片分析秦國的兵種、階級,展示秦國的戰爭策略。

由於教師現時要自行從不同渠道搜集教材,工作量有所增加,而新修訂建議的課程着重學生分析能力,對於一些學習能力和動機較弱的學生來說,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所調適。

針對現時新修訂課程着重文化史,他認為可增加學生的興趣,例如從青銅器看商周兩代社會與文化發展的特色,「青銅器有酒杯,反映當時經濟情況不俗,才會有更多穀物製酒。」而新增的香港史部分,則可讓學生多了解香港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例如石器時代馬灣人的發現,揭開最早有人類定居香港的證據,當中亦可見中原含玉隨葬的風俗特色。

不用死記硬背 學生興趣大增

中一生陳子桁認為,中史內容易記,除了筆記和書本外,課堂上又可從圖片和影片了解史事,「有趣又輕鬆」。另一同學黃獻樂表示,她就讀小學時已經喜歡看有關歷史人物的漫畫,升中後更期待上中史課,本身對戰爭最感興趣,「因為可以知道他們的打仗策略,用什麼心態面對戰爭。」她指學中史不一定靠「死背」,相信要預備考試並不困難。

中一生李均鈺曾以為中史課好悶,又要花時間背書,但她發現中史原來不用死記硬背,也有很多討論和分析的機會,令她對中史的興趣有所提升。受訪學生均表示要在高中時選修中史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