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香港--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街上出現了一些身穿紫色制服、肩掛紅色公事包的年輕面孔?他們就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的外勤工作員,受命於政府統計處,負責到被抽選住戶的家中進行訪問,收集人口數據。
或者很多人以為,人口普查純粹就是為了點算人口數目,了解本港人口多寡。實情是否如此簡單?是次人口統計以「人口數據多用途 繪製未來新藍圖」為宣傳口號。究竟辛苦收集得來的人口數據有何實際用途?對於改善本港生活素質起着甚麼作用?下文將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文嘉俊
(文憑試通識科5**,中大社會科學學士,現就讀通識科學位教師教育文憑。)
背景資料
十年全面普查 五年中期統計
政府統計處根據《普查及統計(2016年人口普查)令》,於2016年6月30日至2016年8月2日在全港各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中期人口統計,旨在搜集本港的人口及其社會經濟特徵,以及按行政區劃分佈的最新基準資料。
自1961年起,香港每十年便會進行一次全面人口普查(逢1字尾的年份),而在兩次全面人口普查之間會進行一次中期人口統計(逢6字尾的年份)。今年是2016年,所以是進行中期人口統計,訪問並不會涵蓋全港所有住戶。取而代之的是通過隨機抽樣方式,抽選出全港約十分一的住戶,即約三十萬個屋宇單位進行訪問。並根據嚴密的統計學算式,從這些樣本結果推算出全港人口數目及其相關特徵。
法律責任提供資料
根據《普查及統計條例》(香港法例第316章),被抽選的住戶是有法律責任提供統計所需資料。同時,政府統計處是不許把資料披露給任何未授權人士,包括政府決策局和部門。所收集的資料只會用作統計用途,反映整體趨勢而非個別人士的資訊。因此,每位被抽選的住戶成員都應履行公民責任填報問卷。而隨着科技發展,在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中,住戶除了可選擇面談訪問外,也可通過互聯網或流動裝置自行填報電子問卷。
自製統計表 共時做比較
除了學者可以用人口數據進行研究外,同學在進行獨立專題探究時,如牽涉一些本土的社會議題,也可以善用人口數據作為佐證。
同學可以瀏覽統計處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的網頁(見延伸閱讀),自製普查統計表,過程非常方便。
舉例說,如果我們要探討不同年齡層的最高教育程度是否存在差異,我們可以把「最高教育程度」和「年齡」兩組數據分別放在表格的欄與列,進行共時比較。
有需要的話,同學更可以按照地區劃分(探討是否存在地區差異)及作出歷時比較(探討有否隨時間而變化)。
改善生活素質 協助制訂政策
大規模收集人口數據可謂是一項艱巨任務,需要投放大量時間及人力資源進行諮詢、問卷設計、統計員培訓及外勤訪問等。縱然如此,許多國家及地區都會進行人口普查,從而了解社會的現況及發展趨勢,這對於改善未來該地區的生活素質別具意義。而在香港,人口數據一般有以下的用途:
1. 有助全面地政策制訂
香港是一個多元及快變的社會,經濟結構、人口結構、人口分佈及特徵不斷轉變。一些小規模的住戶調查無法提供全面的資訊,人口普查則會按地理分區和人口分組收集多元的數據項目,為政府在制訂有關教育、房屋、交通、醫療和社會服務的政策時提供有用參考,使資源分配更恰當,也增加政策的聚焦性。
2. 推動有關社會議題的學術研究
學者在研究社會經濟議題的時候,往往都需要有數據資料作為依據。舉例說,在研究貧富懸殊加劇、人口老化、勞動力萎縮、學歷膨脹等等問題時,人口數據不但幫助學者發現問題,更有助他們根據一些趨勢提出具針對性的建議,促進社會均衡及可持續發展。
3. 有利城市規劃
從人口普查可以發現不同地區有不同的人口及社會特徵。譬如說,內城區的老年人口比例一般較高,而且住屋條件往往較差。而一些新市鎮的青年人口及新移民比例會較高,跨區工作的情況亦見普遍。針對這些特徵,規劃師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可以更合適地安排社區設施、改善交通配套,以及計劃未來的土地用途。
4. 有利私人機構制訂投資計劃
人口數目、結構和地區分佈等資料有助私人機構評估市場狀況,如某個地區的顧客來源、需求及消費能力等,從而制訂合適的投資計劃,裨益企業及消費者。
因應時代改變收集項目
很多人以為,人口普查就是點算人口數目。這其實只是基本任務。為了對目前香港的社會經濟狀況有更全面的了解,包括當中是否存在年齡差異、性別差異及地區差異等,人口普查通常會一併搜集以下的數據項目:
1. 人口特徵
如性別、出生年份和月份(從而推算出年齡)、種族、國籍、五年前居住的地方(從而推算出遷移狀況)、婚姻狀況、慣用語言、閱讀及書寫語言的能力(從而推算出識字率)等。
3. 房屋特徵
屋宇單位類型、是否分間樓宇單位(俗稱「劏房」)、居所樓面面積、租金等。
2. 經濟特徵
行業、職業、工作時數、主要職業收入、工作地點、前赴工作地點的交通方式(從而推算出通勤狀況)、其他現金收入等。
4. 教育特徵
就學情況、最高教育程度、修讀科目、上課地點、前赴上課地點的交通方式等。
特別一提,這些數據收集項目並非一成不變,會因應時代轉變和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特性而有所調整。舉例說,去年有立法會議員提出2016年的中期人口統計可以加入一些有關性小眾的問題(如性傾向、性別認同及同性婚姻)。
不過,考慮到可行性及法例問題,統計處最終並未有加入有關的數據項目,需要日後再作研究。總的來說,在釐定數據項目時,一般都會考慮到有關數據的有用性、收集的可行性,以及是否有其他現存渠道收集相關數據。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試指出在釐定人口普查的數據項目時要考慮的因素。
2. 承上題,有人建議可在本港的人口普查中加入有關性小眾的問題,你認為這個做法有何好處及局限?
3. 假如你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的外勤訪問員,遇到有住戶質疑為何要回答有關職業收入的問題,你會如何游說他如實作答?
答題指引
1. 根據資料,在釐定人口普查的數據項目時要考慮不同因素,如有關數據的有用性、收集的可行性,以及是否有其他現存渠道收集相關數據等。
2. 好處方面,同學可指出受訪者在回答問卷時可更準確表達個人身份,同時有利政府收集相關數據,從而制訂性小眾友善政策。局限方面,同學可指出有關問題比較敏感,受訪者未必願意如實披露。加上香港現存法例尚未承認同性婚姻,以及香港身份證並不存在「第三性別」的選項,因此界定問卷字眼時存在技術困難,也增加了培訓統計員的難度。
3. 同學可先向住戶解釋統計處會將受訪資料保密,不會把資料披露給任何未授權人士。而根據法例,住戶是有責任如實作答。再者,收集相關數據項目,能夠協助政府及學者了解香港社會的現況,如收入水平、貧富差異等等,從而制訂合適政策,改善本港的生活素質。
延伸閱讀
1. 《自製普查統計表》,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
http://www.census2011.gov.hk/tc/build-your-census-tables.html
2. 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 http://www.bycensus2016.gov.hk/tc/index.html
3. 《人口普查訪22萬單位》,香港《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7/18/HK1607180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