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大「左鄰右保」推鄰社互助 嶺大環保回收配合「帶路」基建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吳希雯) 年輕人踏上創業之路,除了需要實力還需要把握機會。早前香港有11間院校的大學生團隊參加「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在約11萬份作品中奪得2金21銀1銅佳績。其中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構思出的「左鄰右保」,配對社區內退休人士和需要託兒服務的家庭,推動鄰社互助,奪得「公益創業賽」金獎。至於已成立科技公司的中文大學畢業生則憑着將隨身物品智能化的項目,成功通過大賽與內地投資公司洽商,獲1,000萬人民幣融資,可見學生的商業頭腦不容小覷。
「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隔年於全國不同高校舉行,分3項主體賽事:創業計劃競賽、公益創業賽及創業實踐挑戰賽。今屆收到來自全國2,200餘所高校的參賽作品約11萬份。
至於決賽作品來自220所高校的399個項目,香港佔24項,創新科技署贊助各團隊於本月15日至20日往成都參賽。
港11港院校作品全面報捷
最終本港11間參與的院校作品全面報捷,共獲2金21銀1銅,而中大更榮獲優勝盃,是決賽中最高成績的20所高校之一。
榮獲「公益創業賽」金獎的城大團隊由陳彥霖、楊凱盈、吳詠妍、洪詩瑩組成,各人主修科目不同但同樣副修社會企業,參賽作品「左鄰右保」原是副修科目的功課,經教授推介參賽。
陳彥霖表示,隊員做過調查,「發現現在很多人退休時還在壯年,並不追求金錢上的滿足,而這種剩餘勞動力,正好與需要託兒服務的家庭配對。」洪詩瑩相信有關構思可推動互助的鄰里概念,而通過今次比賽,她們了解到類似的構思在內地開始興起,評判特別欣賞她們以弱勢婦女和退休人士轉型至社區保姆的概念。她們正與城大的App Lab洽談,希望以社交媒體或Apps作平台推廣。
奪得「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的陳偉豪、陳崇諾、成朗傑、霍芍光來自嶺南大學,作品是「精英環保處理行」,以創新技術處理玻璃廢料,讓其循環再造,促進資源再生。霍芍光希望以科技將內地廢棄的玻璃回收再造成建築物料,配合內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建發展。
銀包雨傘智能化 獲千萬人幣融資
若論到有實際創業經驗的港生得獎人,則要數中大畢業生郭瑋強與劉栢林,他們約一年前成立公司,發展可植入晶片的隨身物品,如銀包、雨傘等,以防丟失、防盜及提升該用品的專用功能。
郭瑋強介紹指:「如銀包可有辨別真假鈔的功能,雨傘可提示用家有關天氣轉變,十分實用。」項目獲得內地投資者簽訂1,000萬元人民幣的融資協議,並奪得「創業實踐挑戰賽」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