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則數十年前的舊聞,大意是一位美國母親,無意中發現三歲女兒辨認出英文字母「O」後,驚訝非常,查問下得知是幼稚園老師所教,於是把幼稚園告上法庭,理由是該幼稚園剝奪了她女兒在認識「O」前,把「O」想成是太陽、蘋果、足球等圓形東西的想像空間。據說,這位母親最後勝訴。
此案判決是否合理,於此不論。這位母親對教育和想像力的見解,卻值得「大做文章」,讓筆者「騙騙」稿酬。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的確,一個人即便窮一生精力,遍讀天下書,他最多也只能盡獲前人知識,卻難以突破前人。有了想像力,才可創造新事物。掌握知識重要,但不能止步於此。不論發展科學抑或文藝,都需要想像力。
三言兩語能達意
想像力,在文學作品中可用「比喻」呈現。台灣詩人余光中說︰「比喻,是天才的試金石。」我們日常掛在口邊的成語,有不少都是比喻,好像「鶴立雞群」、「虎落平陽」、「風燭殘年」、「螳臂擋車」等,三言兩語即能達意,精煉而典雅,有助溝通。
然而這些比喻只屬前人的想像力,不能展示使用者的天才。譬如「太陽像個大紅花」、「愛情像玫瑰」之類的比喻,小學生也會蹈襲。優秀的作家卻能自創新穎的比喻,憑想像力把本來風馬牛的事物相提並論,既有趣味,也耐咀嚼。
幽默貼切更出奇
唐代張九齡有詩句︰「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把思念遠方情人的面容比喻為每晚消減光輝的滿月,便饒富美感,令人百讀不厭。又如林語堂說過︰「演講必須像女孩子穿的迷你裙一樣,愈短愈好。」便出奇不意,令人印象深刻。
談比喻,不能不提錢鍾書,他在《圍城》中有言︰「改作文卷子是苦事,好比洗髒衣服,一批洗乾淨了,下一批來還是那樣髒。」比喻幽默而貼切,深得我喜愛。
可嘆現今香港教育,徒重灌輸知識、學習技能,忽視想像力的開發。那位美國母親如生在今日香港,不曉得會如何憤慨。■羅賓 現職中學教師
rcheung@stlouis.edu.hk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