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韓畫家吳秉宰的相對視角

2016-12-02
■吳秉宰指男女對高跟鞋的看法不同。 陳敏娜 攝■吳秉宰指男女對高跟鞋的看法不同。 陳敏娜 攝

韓國當代藝術家吳秉宰早前應韓國10月文化節邀請來港,於上月中在PMQ元創方舉行首個個展「展開.空間」。在他的畫作中,你會發現一些違反了常理的地方,如遠近比例不對等,而這些的反常理之處正帶出了吳秉宰的獨特觀點-相對視角,視角並非單一,而是可以不同的、可以相對的,盼大家不要以偏概全,接受與自己不同的視角。

吳秉宰將是次展覽命名為「展開.空間」,正是開宗明義把觀點聚焦在「視角」上,他直言:「我相信所有的事物並非只有單一個視角,其他人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因此希望大家看到我的畫時,可以體認到其他視角的存在。」因此,在今次展出的《Patterned Place》作品系列中,以韓國磚屋為主題,有些是從上俯視磚屋的外觀,有些則是從上往下望,帶出即使看同一個物件,不同的視線所看到的風景就會不一樣。

刺激大眾想像

其實,不單只是《Patterned Place》系列,吳秉宰的其他作品也多以房屋為主,因為他想展示最普遍的現象,「我們每去一個新地方,最先映入眼簾,亦是看得最多的就是房屋,所以我喜歡以房屋入畫。」他筆下的房屋並不多彩,他指畫畫是將形態和色彩記錄下來,他想表達的是最基本的形態,所以選色上也只選了最具代表性的數種顏色,並自覺棕色最具代表性。

不過,很奇怪的是,他筆下的房屋雖有窗,卻不能透過窗看到屋內的情況。他直言:「如果我直接把屋內的人物都畫出來,那就會變成一幅風景畫。如果不畫人,而是用深的顏色把窗填滿,大眾看畫時就會想像裡面究竟有否住人?如果有人住,他們又正在做什麼?所以我特意不畫人,提供大家想像的空間,繼而再思考人的生存意義。」他還特別指出《Patterned Place》系列的作品既可以單獨觀看,亦可拼湊在一起組成新的景象,變成一個小城市。

東西差異引反思

在會場的另一角,則放了3幅以高跟鞋為題的油畫。吳秉宰指也是藉此帶出兩個視角,只是今次是男女視角的不同,「這3幅畫都是畫高跟鞋的後面,特意把高跟鞋放大,並可看出3對鞋的鞋跟粗幼度是不同的,粗幼度的不同正是代表男女視角的不同,左邊畫作的鞋跟較幼,並有漸漸消失之感,正是男生看女生穿幼跟鞋時覺得很新奇;右邊的則是女生向女生,覺得沒有什麼特別。」

他專注探討兩個視角,是因為人們常常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所以我致力借畫畫帶出提問,是否真的只有一個視角?好奇大家看到的視角是否與我一樣的同時,亦想帶出一個觀念,就是即使視角不同,亦可能有一番新意思。」問到何時起對視角感興趣?他憶述是在首爾大學修畢美術學位後,於2001年赴英國留學時才開始。「當時班上的東洋人不多,在西洋人的圍繞下,明明我的看法是這樣,但他們的看法不同,我的成為少數,就算是望着同一物件,東西方的差異也引致想法上的不同,因此覺得視角是一個有趣的題材。」

天生的藝術家

在訪問的過程中,吳秉宰的兒子在一旁獨自玩耍,當聽到問及他會否在父親作畫時發出提問,他馬上走來關心,十分可愛。看着兒子的笑臉,吳秉宰笑言:「不鼓勵他學我做畫家,太辛苦了!」只是,吳秉宰的爺爺、爸爸也是藝術家,他順理成章走上藝術這條路。對於自己是否天生的藝術家,他帶點猶疑說:「可能是吧。記得剛開始這條路時,很辛苦,只因家學淵源,抱着不能衰的心態,一定要做好,便走到現在。」他對於藝術的熱情是自發的,自覺不做不行,而對於將來的計劃,除了繼續探索視角這題材外,他亦計劃其他新嘗試,只是暫時無意執教鞭,認為大家藉畫作認識自己才是最好的方法。■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敏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