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隨想國】公雞與母雞

2016-12-15

興 國

接到朋友的電話,說他最近都忙於參加婚宴。我問他有那麼多人急着結婚嗎?他的回答是,大概忙着明年要生雞仔吧?我這才驚覺,明年原來是雞年。

我和朋友開玩笑說,你說結婚的人是急着生雞仔,這話有歧視成分,為何不說忙於生雞女呢?朋友說,他的話一點歧視成分也沒有,因為我們說雞仔時,說的是小雞,有人會分別小雞是公的還是母的嗎?

說得似乎蠻有道理的。不過,中國自古就對雞顯然有點歧視成分。比如稱公雞為雄雞和雞公,但稱母雞卻是雌雞和雞婆,公可以說是尊稱,但婆卻不一定是尊稱吧?尤其是現代的台灣人對喜歡多管閒事的女子稱為雞婆。

古人從漢朝起,就有「雞有五德」的說法。公雞頭頂上的雞冠,很像獲取功名後頭上戴的帽子,所以說是文德。雄雞的腳爪後面,有個銳利得很卻很少用到的尖爪,古人稱之為麟角鳳距,表示很威風很有傲氣,但卻從不用此爪去傷害別的雞或人,是為武德。公雞中的鬥雞善於拚鬥,拚到頭破血流也不退縮,是為勇德。公雞在覓食時,總是發出咕咕咕的鳴叫聲,提醒周邊的雞附近有東西可吃,這是義行,所以稱作仁德。公雞一到天亮就會鳴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絕不會缺席不啼,是為信德。

看,這不是重男輕女的歧視成分嗎?如果加上母雞善於下蛋,是為「生得」,以及善於帶小雞,是為「帶得」,但也只佔七分之二,還是有重公輕乸之嫌。古人的歧視性,面對現代的性別歧視法,不知道如何修改?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