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教制忽視德育 釀「學高格低」

2017-01-09
■鄭慕智多年來協助政府制訂多項教育政策。 彭子文 攝■鄭慕智多年來協助政府制訂多項教育政策。 彭子文 攝

鄭慕智批「一試定生死」 應糾正免「教出」暴力青年

教育被視為促進社會流動及發展的關鍵,香港近年推出新高中學制、免費幼教等改革,推動教育改進。曾領導教統會、免費幼教委員會等多個重要教育諮詢組織、去年獲頒大紫荊勳章的鄭慕智,多年來協助政府制訂多項教育政策;回顧教育的發展歷程,他直言現時社會風氣及教育制度仍然限於「一試定生死」,學生為考入大學疲於奔命,亦令中小學的操練文化成惡性循環,更忽略了德育及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結果造成小部分年輕人「學識高,品格低」的惡果,社會應糾正過來。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希雯、鄭伊莎

本身為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的鄭慕智,與教育相關的公職多不勝數。早在1996年已加入香港最重要的教育諮詢組織教委會及教統會,在兩會合併前擔任了6年教委會主席,至於後者則曾任委員16年之久,2009年起當上主席至2015年卸任,其間更曾任免費幼教委員會主席。同時,他亦曾任多所大學及中學校董會主席,現為琤芮瑊z學院校務委員會主席等。

公開試是根深蒂固問題

鄭慕智多年來為不少教育政策出謀獻策,見證及推動教育發展,對於本港教育制度,他認為,公開試是根深蒂固的問題之一,「現在的教育風氣仍然很封建,大學收生制度似科舉,令中小學的操練文化一成不變。」

傳統科舉制度成敗影響一生,故科場失意對文人打擊重大。現時香港每年應考文憑試的考生近六萬人,但只有一萬多人可獲資助大學學位,學生從小就被灌輸「入大學才算是成功」的錯誤觀念,習慣操練試卷及背誦課本。

鄭慕智認為,這種「一試定生死」的制度與「科舉」相似,「如果不轉變這種制度,香港的操練及補習風氣難以有所改變」。

應借鑒美英「性格配學科」

鄭慕智提到,美國及英國的大學有專業收生團隊,重視每名申請學生的整體條件,包括校長推薦及其他技能等,「物色到合適的學生,他們先派出有條件取錄,只要求學生達到某個基本的分數」,此舉可避免只取錄成績優良,但性格與學科錯配的學生,值得香港借鑒。

批傳統觀念視職教「次等」

除了制度外,鄭慕智認為傳統觀念的影響亦是另一問題,例如歐洲的職業教育做得好,社會予以尊重、接受度高,並不認為大學畢業才是成功,反之本港家長卻視職業教育為「次等教育」,對多元出路認識不多;社會亦以「金錢掛帥」,吹捧高學歷賺取可觀收入,有豐裕物質生活才是「完整人生」:「大人或小朋友都放自己入『壓力煲』 ,忘了在讀書或工作以外,應保留休息及享樂的時間。」

應認同不同價值「成功」

「社會需要對『成功』有不同定義,並對不同價值給予認同。」他指,現有的教育模式其實已轉變成「multiple exit and entrance」(多重進出),容許有意進修的人,在整個學習階梯中隨意加入,或按需要停學。

他期望,家長和學生不要盲目跟從單一升學模式,「部分同學希望中學畢業後先工作,過幾年又想進修,就應按自己的性格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地方發揮。」

「少一堂學做人 後果嚴重」

談及學界現況,近年一小撮學生動輒以暴力衝擊表達不滿,令鄭慕智感到失望,他語重心長地說:「雖然教師工作繁重,但我認為教少一堂書不會死人,教少一堂如何學做人,後果卻可以很嚴重。」他指,部分年輕人雖然學識高,卻欠缺品德修養,行事與其身份不相稱:「例如隨便說粗言穢語,這是不懂尊重自己及他人的表現。即使雙方意見不同,亦不應該以衝擊或暴力威迫他人接受其意見。」

他強調,德育及公民教育意義重大,需要社會、學校、政府及家長共同合作,才得以發展及推廣,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