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北宋時,陵州那個地方的鹽井非常深,深達五百多尺。井深到達一定程度,地下水就會滲出來,就得不斷將井中的水用絞車絞上來才能繼續採鹽,具體方法,是用柏木在井底豎架,上達井口,從井架放下一根繫茪麇磲疑楔l,這樣才能把水絞上去。然而,時間久了,柏木做的井架就會腐爛折斷,就需要更新,可是,由於井中有毒氣,人進到井裡就會死去,只有等到下雨的時候,雨水落到井中把毒氣衝散,人才能下去施工;可天一晴,又得立即停止施工,等待再下雨的時候才能再施工。後來,有一個聰明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井上方裝一個木盤,盤底鑽上密密麻麻的小孔,將木盤貯滿水,水就像雨點一樣灑下來,讓水整天不斷地往下灑,代替雨的作用驅散井中的毒氣,這樣即使在晴天,也可以照常施工了。這樣的裝置被稱作「雨盤」。
宋代為了加強食鹽管理,由官府設立了專賣食鹽的機構,由官府出車到鹽場將鹽運回到專賣機構,然後向市民出售。但這樣一來,官府就要負擔龐大的運費,每年因運鹽而死掉的驢有上萬頭......後來,有個叫范祥的兵部員外郎想出了一個辦法--鹽鈔法:由官府制定統一的鹽票,規定商人到邊防地區繳納四貫八百文即可換購一張鹽票,憑鹽票可以到鹽廠領二百斤鹽,然後由商人自行銷售。這樣一來,官府就可以節省大量的運費、大大減輕了官府的負擔。但鹽鈔法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鹽交由商人自行出售後,實行時間久了,會造成鹽價的高低起落。怎麼辦呢?又有人想出了辦法:在京城設置都鹽院,監控京城的鹽價--京城的鹽價如果每斤低於三十五文,都鹽院就出錢將市場上的鹽收購起來、不發售,這樣過了些天,市場上的鹽價就會漲起來;如果市場上的鹽價每斤超過了四十文,都鹽院就把鹽庫裡囤積的鹽大量出售,於是鹽價就會降下來。如此一來鹽鈔法帶來的副作用就沒有了。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宮中發生了火災,部分宮室被燒燬,需要重建。朝廷命丁謂主持宮室的重建工作。新建宮室,需要用大量的土,但由於宮室位於城中心地帶,而取土要到遠郊,所以要耗費大量的運力。丁謂是個十分精明的人,他仔細思考了一番,便有了主意:他命令工人將緊鄰宮室的大街挖開,沒幾天,街道就被挖成了大溝,挖出來的土,就用來修建宮室。修建宮室除了用土外,還需要大量的竹木等雜物,這些雜物也需要從遠處運來,丁謂便又命人決開了汴堤,將水流引入了先前挖好的溝中,溝就變成了人工運河,於是,所需的竹木等雜物便可裝在木排筏上通過「運河」運到施工的地方了。等工程全部完工後,又命人把水從溝中引出,將廢棄的碎瓦灰土填入溝中,街道就恢復了原樣。丁謂的做法真是一舉三得的聰明之舉,宋人沈括對此評價說:「一舉而三件事辦成,總計節省費用約上億萬。」遇到問題,用另類的思維去解決,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上面三則史料帶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我們總以為現代人比古人聰明,其實,古人也擁有虓弘牧煽撮z,他們在解決問題時所想的辦法並不比現代人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