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前教務長何文匯今集與主持討論《論語》中仁和智的關係。
問:何教授,你說過仁需要知(智)來調節,才能成為真正的仁。可否跟我們多說一點關於仁和知(智)的關係呢?
何:既仁且知(智),就能分辨好人、壞人,君子、小人。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位真正的仁者,不會好像喜歡君子一樣喜歡小人。除非那小人覺悟、改過、修德,否則仁者會厭惡他,疏遠他,以免受不良影響。這就是用知(智)去調節仁的一個說明。
孔子又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一個不仁的人,窮得太久便會為非作歹,富得太久便會驕奢淫逸。但是一位仁者,不論是在貧或富之中,都安於仁道;知(智)者明白仁道的美好,則會善用仁道。要成為知(智)者,就一定要學。
所以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我們不一定在課堂上才學習,我們要每一刻都學習,因為學可以明理,所以好仁、好知(智),也要好學才行。
《論語.里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里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論語.學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復興新生系列.世說論語」專欄節錄自同名電視特輯,特輯由超藝理想文化學會製作、中外友協和平發展基金會創會會長陳復生監製及主持。本欄旨在通過學者、名人的訪談,暢說《論語》對他們為人處世的啟發。讀者可在其facebook專頁瀏覽短片。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