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日前教育局推出小三「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簡稱BCA),社會人士(特別是教育界)迅速作出反應。儘管仍有分歧,但贊成者較多。
津貼小學議會主席冼儉偉支持該計劃,認為它能幫助學校了解學童學習,試題難度亦已作出調整,如能繼續保留檢討委員會,以監察考核題目的深淺度,當能避免過往愈評核愈艱深的弊端。此見肯定了BCA的存在價值,從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作出判斷。無論TSA或BCA,其根本宗旨都是為了準確地掌握學生在各個學習階段的學習表現,從而因應其能力施教,達至較佳的教學效果。從專業的角度看,這是無可厚非的。
為了防止出現操練潮,教育局去年進行一項局部(在50所小學)的小三TSA改良版試驗,結果顯示,由於對評核題目和擬題方式作出調整,使其深淺度符合小三學生的學習能力,因而沒有出現操練潮。實踐證明:只要處理得當,操練潮是可以防止的。今年推出的BCA,建基於去年的成功試驗,確有事實根據。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此舉是「換湯不換藥」,完全否定去年試驗取得的成果,並非實事求是的態度。
BCA試驗一年,足見它仍在試行階段,公眾(特別是持份者)仍可提出意見。這樣既能發揚民主精神,又尊重實踐的客觀性,無疑是穩健之舉。有團體表示憤怒,指責當局沒有聽取意見,揚言發起「罷考」,更是斷章取義,刻意歪曲BCA,莫非旨在煽情?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BCA並非復考TSA,其評核的結果不會用作評量學校表現,這是一個重要的宣示。此前不是有些教育界人士擔心評核對學校造成壓力嗎?既然這不涉及校際的評比,這種顧慮當可消除。
「泛政治化」是香港社會的一大弊端,BCA問題亦不例外。我們要警惕那些別有用心者刻意炒作,將本來屬於教育專業的命題政治化,作出毫無理據的指責和演繹,使爭議不斷升溫,這是教育界人士最不願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