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房屋政策是現屆特區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本港房屋土地不足,樓價高企的問題。特首梁振英上任後即從根本着手,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不僅加快興建公營房屋,重推新居屋和新推出「綠置居」,以協助有需要港人置業,更在長遠方面作考慮,預算未來土地房屋需要,提出可行的發展策略。
梁振英在2012年上任後,成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以10年為目標供應47萬個單位,為本港房屋供應目標制定藍圖。其後又在2015年底公佈《長遠房屋策略2015年周年進度報告》,因應最新的需求推算,訂定46萬個單位作為2016/17年度起10年期的供應目標,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28萬個單位,包括20萬個出租公屋單位及8萬個資助出售單位,而私營房屋供應目標則為18萬個單位。
重推居屋 新推綠置居
建屋需要土地,但香港地少人多,熟地得來不易。梁振英在任內多管齊下覓地,不僅善用政府官地,更大力發展新市鎮和新發展區,並加快推動市區重建,增加短、中、長期土地供應。
2014年施政報告公佈,已物色約150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當中大部分可於2014/15至2018/19年度的5年內推出,供興建逾21萬個單位,當中逾七成為公營房屋,而截至2016年中,53幅已完成法定圖則修訂程序,估計可提供約6.61萬個住宅單位,過半為公營房屋。
今年施政報告更公佈,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涉及約190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用地中,截至1月中,93幅已完成改劃或撥作房屋發展,另外21幅亦已開始改劃。
即使覓地建屋工作面對多方阻力,但梁振英政府仍成功大量增加房屋供應,今年施政報告指出,在2016/17年度起的5年內,房委會及房協預計興建約9.4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當中公屋單位約7.18萬個,資助出售單位約2.26萬個。為照顧市民迫切需要,梁振英也重推新居屋,至今年共三次出售計劃共推出近7,000個新單位。
同時,梁振英更提出新思維,於2015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綠表置居先導計劃」,以先導計劃形式,將興建中的居屋出售給合資格「綠表」人士,以加快公屋流轉,首個「綠置居」項目新蒲崗景泰苑已在去年推出,提供857個單位,申請者反應熱烈。
在私樓供應方面,施政報告指2012/13至2016/17這5個財政年度,政府賣出的土地可興建約5.11萬個單位,比前5個財政年度增加超過一倍。今個財政年度的私人房屋土地供應,估計可建超過1.9萬個單位,連續3年超出年度目標。
中長期拓數個新市鎮
現屆特區政府在大力建屋的同時,亦不忘可持續發展,在中長期方面落實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計劃,包括古洞北和粉嶺北、東涌、洪水橋及元朗南,預計可於2023年至2038年間,提供接近20萬個房屋單位、超過860萬平方米工商業樓面,潛在的鐵路物業發展項目也可提供超過2.1萬個住宅單位。
現屆政府又在2014年公佈東大嶼都會計劃,研究進一步開發大嶼山東部對開水域及鄰近地區,以容納新增人口,並作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政府亦展開《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估計本港長遠仍欠1,200公頃土地,建議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預計總發展面積達1,720公頃,容納最多10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