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感受韓匠人藝心 「陶」醉禪意「三杯茶」

2017-03-14
■韓國陶藝大師梁繼承的柴燒茶器,經過古法1,300度高溫燒結而成。■韓國陶藝大師梁繼承的柴燒茶器,經過古法1,300度高溫燒結而成。

茶,它只是一種最適宜生長在海拔1100-1800米的古老植物,但因為有了祖先千年的品飲、文化的附加,茶有了綿綿不絕的魂靈。世界茶文化看東方,東方茶文化看中日韓。東方人喝茶的幾千年是美學、藝術的幾千年,在漫漫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茶與詩詞、舞蹈、禮儀、手工藝等構成東方文化中的重要一環,中國的茶藝、韓國的茶禮、日本的茶道互為影響,各呈風采。初春時節,50多位韓國智默茶友來到昆明,帶來了茶禮表演和柴燒茶陶,令人沉醉其中。■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和向紅

初春的昆明,已是鷗翔花開、茶香宜人。中韓日100多位陶藝、茶道大師以茶為媒,唯茶論道,「陶」醉其中,這是第一次在世界茶樹原生地雲南舉辦的中日韓民間大型國際茶會雅集。其間,三國茶友參加了2017當代民間中韓日茶文化發展現狀研討會,「器聚雲南」--中韓柴燒精品暨中韓當代柴燒創作研討會。

大韓佛教曹溪宗寶泉寺住持、韓國茶文化協會常任理事、國際禪茶會理事知民(金春玉)住持為參加此次昆明雅集,推掉了其它活動。一身佛衣的她真誠友善,每次開口,如春風拂面直抵心靈深處。她說:只要是有茶的地方,我的身體和心靈都會趕到。喝第一杯茶,心裡的貪念要全部放下;再喝一杯,憤怒要全部放下;喝第三杯,把愚昧放下。喝茶,既要回憶過去,也要把握現在,還要展望未來,未來的芽會在今天種下去。

在中國愛上茶

知民手持僧扇,在掌中相擊三下,音樂聲起,她領銜的韓國茶禮展演開始了。十二位長者茶人,每人一爐、一壺、一杯、一碗,十二塊寫有「茶」字的茶巾徐徐抖開,一招一式,清風徐來。爐火漸旺,水霧騰起,佛言含笑,蓮綴甘露。茶湯如飴,圓融自在。韓國茶禮的儀式感非常明顯,以規模宏大、參與人數眾多、內涵豐富著稱。它經常在重大節日舉行,其目的不一定是喝茶,而是在規範、莊重的儀式中以「和」、「敬」、「簡」、「真」為宗旨,要求人們心地善良、和平共處、以禮待人、儉樸清廉、真心誠意。此次雅集的發起人金容紋是韓國人,長年在雲南茶山收茶、製茶,已經有了自己的茶葉品牌。眾多有緣人因茶而來、唯茶論道,他十分開心:「一片茶葉竟承載了普世的情懷,成為了世界通用的心靈語言。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在四海的大洋彼岸,竟有那麼多人守護荅糷H的初心,發出同樣的聲音,一碗風骨如何道盡普洱情懷?」

2005年夏天,韓國國立金烏大學教授丁洙一在廣東開平給某個大型公司做企業策劃,此時正是夏天,天氣十分炎熱。但每次到老闆辦公室去溝通情況,丁洙一都能喝到一種「黑糊糊的茶」,喝後暑氣全消,「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普洱茶」。回國時,老闆送了丁洙一一盒普洱茶,「我回去後不斷地找普洱茶來喝,也深陷普洱茶的魅力之中,普洱茶的魅力我認為是發酵的魅力。從此我就被普洱茶完全迷住了,因為茶我瘋掉了,已經神志不清了,所以我的人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他常自喻,唐朝的李白是喝酒喝死的人,而本人則是寧願喝茶喝死。他的研究開始轉身傳統茶葉、茶禮歷史課題,「對中國茶文化開始進行研究和學習」,專注於宣傳普洱茶、為普洱茶的推廣著書立說。他介紹道,用中國的茶具來泡韓國的茶,或者用韓國的茶具泡中國的普洱茶喝,都是不錯的選擇。丁洙一還用數據介紹,韓國的茶葉消費只佔咖啡消費的0.5%,表明在韓國的茶葉市場大有文章可做。茶葉消費市場與咖啡、葡萄酒相比,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茶葉市場在韓國很難使它大眾化,不容易讓年輕人接觸或消費,價格也相對較高。中韓兩國之間茶葉交流的空間是巨大的,大部分還沒有開發出來。

而更讓丁洙一津津樂道的是在雲南邊疆茶山的採茶體驗。他曾跑到西雙版納的古茶山親自摘茶,也參與殺青等製茶的各個過程,跟當地少數民族採茶人一起交流、一起溝通,最開心的是跟當地人一起喝當地產的白酒,就是自烤酒。「如果韓國的燒酒打100分的話,那咱們雲南的自烤酒是95分。」

水是茶之母,器是茶之家。沒有器具,茶是無家可歸的。茶具、茶器或者茶壺、茶碗融鑄了東方文化的脈絡,它的繪畫、它的印章、它的圖案,都結合了東方最傳統的文化底子。參加雅集的韓國金山窯創始人梁繼承、韓國崔谷陶窯傳人崔昌培、韓國土光窯傳人金容熙帶來了他們的柴燒精品。柴燒的茶器追求平淡、自然之美,講究細潤、高雅。木柴與土的完美結合,使自然的火痕落在陶器的表面上,顯現材質與器物的本質之真美。中國國際手工藝促進會副會長毛增印評價說,中韓藝術家的柴燒作品有茶器的個性創作,有茶文化的感悟表達。

柴燒傳承的意義比工藝更大

韓國金山窯創始人梁繼承美髯飄飄,頗有仙風道骨的神采,他曾榮獲第39屆韓國工藝大展總理獎,在傳統製陶行業很有聲望。35年來不斷地去探究柴燒的奧秘,從和泥、拉坯到燒製成品,所有的工作均一人獨立完成。他用韓國傳統的方式裝窯,用松樹作為柴料在1,300度的高溫中燒製30多個小時,並在泥坯中添加黃土發射遠紅外線,最終形成作品。木柴與土的完美結合,使自然的火痕落在茶器的表面,顯現了自然之韻。他談起製陶,話不多但實在。雖然柴燒這個工藝的成功率相對要低,成本投入也比較大,「但那是祖上傳下來的一種傳統,它傳承傳統之意義比其他工藝本身還要更大。」柴燒一年開窯兩次,每次梁繼承都緊張地期待出窯的結果,漫長的等待給他帶來了滿滿的充實感與幸福。在韓國從事傳統工藝的大師沒有太多的收入保障,「都是比較餓的,比較窮的」,「所以我也很難開口鼓勵自己的晚輩們或者年輕人去參與這個領域並繼續發揚光大,這是我的痛心之處。」現在面臨退休了,社會上的一些人士來找到梁繼承,說他製陶的樣子非常有吸引力、非常文化,所以專程來學習製陶工藝。這一瞬間,梁繼承笑得很開心,「製陶不斷地讓我陷到裡面去,不斷地被吸引荂A這也是我人生的一種樂趣。」

韓國崔谷陶窯傳人、著名陶藝家崔昌培非常羨慕中國陶藝家擁有的廣大市場和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傳統製陶的柴燒工藝,成品率極低,產品的售價也高。在韓國真正的製陶藝術家們幾乎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在工藝的發展上,高超的藝術家都在民間。崔昌培認為,不管是從事任何一個行業,打好基礎才能走得遠,走得長久,製陶更是如此。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