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首個以名作家查良鏞博士為主題的展覽館早前正式開幕,是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金庸武俠小說膾炙人口,早有「凡有華人之處,就有金庸小說」之譽。在上世紀,就有不少移居海外的家庭以金庸作品為子女中文讀本,以吸引學童「看中文書」,進而了解中華歷史、文化。
登大雅之堂 因作者學養
武俠小說以通俗易懂、饒富趣味吸引普羅大眾,而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能登大雅之堂,與作者的閱歷、視野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書劍恩仇錄》的國仇家恨,到《鹿鼎記》的民族大融和;從《射鵰英雄傳》的少年英雄闖蕩江湖,到《神鵰俠侶》的飽歷風霜,超然物外;從《天龍八部》的造物弄人,反抗天命,到《笑傲江湖》的沖淡恬靜,獨善其身。查良鏞將中國文化、哲學思想注入作品,體現了作者個人學養與識見。
查先生求學時期修讀外交系、研習國際法,曾任職記者、翻譯、編劇,更創辦《明報》,撰寫社評廿多年。
以這樣「耀目」的履歷創作小說,作品既富流行小說人物生動、感情真摯、情節曲折的特色,亦充分表達出查先生對歷史、文化、社會、政治各個範疇的灼見,讓讀者在享受故事之餘,亦能對現實生活有所領悟。
登學術殿堂 舉辦研討會
由報刊連載到結集成書,從流行小說步入學術殿堂,金庸的武俠小說經歷數十載而不衰,自有其獨特魅力。「金學」近二十年在學術界屢放異彩,除單篇論文外,以其為題的學術研討會也不少。
1998年更被學者稱為「金庸年」,不同單位於該年舉辦多場金庸武俠小說學術研討會,例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和中國現代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了「金庸小說與20世紀中國文學國際研討會」;台灣亦舉辦了「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肯定金庸小說的學術價值。北京大學中文系更開設金庸小說課程,由嚴家炎教授主講;杭州大學亦設立金庸小說研究的博碩士課程。
金庸作品「經典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學者從小說敘事模式、文學審美、漢語寫作、文化層次、版本學等多角度探究金庸作品的文學及文化價值。
水準足夠 後有來者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種由流行文學「進階」到學術經典的情況,是否還有來者呢?今天,印刷發行的流行小說愈來愈少,一般人都視之為社會發展大趨勢,歸咎於科技發達令紙媒沒落。
誠然,網上小說是免費娛樂,的確能吸引較多人點擊,但過去數年,亦有不少有水平或具話題性的作品,先在網上轉載,繼而印刷出版,足見實體小說仍有一定的支持者。能夠由暢銷流行小說,進而踏入學術殿堂,成為經典,歸根究底仍是作品的水準問題。
金庸曾提到:「武俠小說本身是娛樂性的東西,但是我希望它能夠多少有一點哲理或個人思想,通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社會的看法。」通俗與經典的分別,或許就體現在這一點點的不同中。■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謝芷艿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