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直認為新一屆特首,應該對香港對國家有承擔,除了要得到中央信任,同時亦須得到市民的支持。正如上篇所指,按基本法規定,行政長官是特區及特區政府的雙首長,行政長官同時要向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區負責(The Chief Executive is responsible to bo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除了要提出有遠景的政綱,候選人亦必須令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貫徹落實政綱。
改善行政立法關係
過去的五年,香港歷經多次大規模的街頭抗爭,加上政制發展進程受挫,令激進思潮,特別是「港獨」乘勢而起,新一任特首及政府將面臨多重挑戰。既要促進兩地互信,又要改善行政立法關係(Chief Executive should strengthen trust and cohesion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legislative branches and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新政府應將立法會視作施政的合作夥伴,從主要政黨中吸納更多人才進入管治架構,包括問責團隊、行政會議及諮詢機構等,以此提升政治能量。
新政府亦應吸納更多年輕人加入諮詢機構,並就青年委員人數的比例制訂指標,在政策制定的較早階段吸納年輕人意見,從而加強社會凝聚力,並儲備治港人才。
在民生經濟方面,香港存在社會資源和經濟發展的成果分配不公,年輕人上流不足,房屋供求仍然失衡,又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
提升市民生活質素
筆者認為經濟發展的目標是為提升人們的生活質素及幸福程度,否則發展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亦會觸發社會反彈。
因此,政府在發展經濟時,必須以提高市民生活質素為依歸(develop the economy and raise the living standard for the people)。新特首和政府亦應改變既定的公共理財觀念,準確評估盈餘,善用財政儲備,進行財政再分配,藉以縮窄貧富差距,特別是讓難以參與或較少參與經濟活動的市民,亦能分享經濟成果。
堅守「一國兩制」原則
筆者期望新特首能推動社會大和解,加強向市民宣揚互相尊重和包容,促進社會和諧,減少對立與爭拗;改善特區與內地關係、行政與立法關係和政府與市民的關係;守護「一國兩制」(to work for the social harmony and defen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framework),持續反「港獨」(proactively oppose any form of "Hong Kong Independent" movements);也要調整政府的預算哲學和善用香港的儲備,致力為現有的困局創出路。
縱觀三位特首候選人,林鄭是最有能力促進中央與特區的溝通,以及為香港市民爭取更大的福祉的特首候選人,她也會充分利用盈餘,積極調撥資源,為香港未來發展鋪路,亦能紓解民困,回應市民訴求。■陳威雄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