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回說到,戰國四公子中年紀最長、首開戰國養士風氣的孟嘗君田文,好客喜士,而且不論貴賤,一律平等相待,以「食客三千」聞名。秦昭王知田文賢能,千方百計想讓他入秦。
不料,田文入秦後,秦王卻因讒言而把他囚禁起來,甚至萌生殺意。幸好,田文得到門客「狗盜」之助,成功討好秦王寵姬,得其代為求情,終獲秦王釋放。《史記.孟嘗君列傳》續交代孟嘗君田文逃出後的情況道:
孟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後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出如食頃,秦追果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賓客盡羞之,及孟嘗君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後,客皆服。
旁門左道 各有其用
「雞鳴」、「狗盜」之徒,前者善於模仿雞啼,並不算什麼大技能;後者裝成狗的模樣來盜竊,更是旁門左道,不堪入流。因此,孟嘗君將他們收為門客時,其他人都曾引以為恥。然而,當孟嘗君兩度在秦遇難,其他門客都愛莫能助時,偏偏只能靠這種「雞鳴」、「狗盜」之技,讓孟嘗君順利逃出,化險為夷。
孟嘗君好客喜士,而且不計高低貴賤,即如雞鳴狗盜之徒,亦一律結為友好,收入門下。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雞鳴狗盜之事,對他們的才能給予肯定,並無鄙視之意。
對於這種重量不重質的交友態度,後人評價頗有分歧。
有人認為,孟嘗君善待賓客,用人唯才,不拘一格,值得學習;但也有人認為,孟嘗君沽名釣譽,門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
黃震《黃氏日鈔》更直斥孟嘗君為「揮金如土,聚鬥雞走狗、摴博無賴之人,以索其家乃號」的不肖者、敗家子;王安石《讀孟嘗君傳》亦有類似看法。
鑒古通今,我們應當如何擇友?如何用人?孰是孰非,不易論定。各位讀者又以為如何呢?
譯文
孟嘗君獲釋後,立即驅車飛快離去,還更換了通關憑證,改名換姓來逃出關口。半夜裡來到函谷關。秦昭王後悔放出孟嘗君,再去找他,發現他已逃去,立即派人乘驛車飛馳追趕他。孟嘗君來到函谷關口,但關防法令規定,要到雞鳴時才可放旅客進出。孟嘗君恐怕追兵趕至,還好位居末席的門客中有一位能模仿雞鳴的人,他一學雞叫,附近的雞也一齊啼叫了起來,於是順利憑證通關。出關後僅一頓飯的時間,秦兵果然追到了函谷關,但已落後於孟嘗君了,只好返回。當初,孟嘗君收羅這二人當門客時,其他賓客無不感到羞恥,及至孟嘗君在秦國遇難,終於得靠此二人才能脫身。自此以後,賓客們都佩服孟嘗君用人之法。
註釋
① 更封傳:變更通行證。更,改。封,邊界。傳,符信,猶今之通行證。
② 馳傳:驅趕傳車急行。馳,車馬疾行貌。傳,驛站間傳達命令的馬車。
③ 遂發傳出:於是拿出符信出關。遂,於是。發,出。傳,符信。
④ 食頃:一頓飯的時間,形容時間很短。頃,少頃,短時間。《戰國策.秦策》:「蒞政有頃。」姚宏注:「有頃,言未久。」
⑤ 拔:拔救,脫身。
⑥ 客皆服:賓客皆感到佩服。至於佩服的對象,諸家理解不一,或以為指那兩位雞鳴狗盜之徒,或以為指孟嘗君用人之法。此從後者。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