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香江盡話紫砂陶藝 陳明軍:創作的意義在於完美人生

2017-03-24
■陳明軍在中文大學演示紫砂製作。■陳明軍在中文大學演示紫砂製作。

紫砂陶藝,乃是江蘇宜興的一大傳統工藝。出生於此的紫砂器製作家、從事這一行業已經有數十年的陳明軍對記者說,在這一行業中,他感受到的是對生活完美的感悟:這種完美,可能是一種殘缺,也可能是一種對夢想的追求,也可能是對生活的一種思索。或許,紫砂陶藝便在千百年來漸漸走到了今日。■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陳明軍日前將自己和家人的數十件作品帶來香港中文大學進行展覽,讓本港市民和青年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和感受到紫砂器的精美工藝和背後蘊含的豐富文化底蘊,展期將持續到六月初。陳明軍始終強調:製作紫砂,必須使用原礦;做人,必須要真誠。這是藝術家精神與人格的統一式追求。

幼學啟蒙 追尋夢想

在香港接受本報訪問時,陳明軍告訴記者,作為江蘇宜興人,他自己的祖上便是燒製茶壺的。在宜興的丁蜀鎮,陳明軍出生在一個陶藝的世家。據他回憶,祖輩曾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燒窯看火大師傅。而陳明軍本人自幼喜愛藝術。在學生時期,他隨滬上畫家學習美術,後來進入當地的青瓷廠設計中心工作。

在人生的歲月中,陳明軍經歷了三年的藝徒學習生涯,在1994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談及自己的創作,他說,花器、方器、光素器、絞泥,他均有認真涉獵,而且鑽研甚深。就創作特點而言,陳明軍講求新、特、精、美以及實用。每一件作品,都是由他親手製作完成。而在整個過程中,追求工藝的精湛和泥料的獨有,成為了他從事藝術創作的堅定追求。

文化與技術 缺一不可

從事紫砂器創作,在陳明軍看來,乃是文化與技術的結合。他對記者說:「一個紫砂器製作人的文化底蘊,最能夠體現在設計上,這反映出一個藝術家的自我修為和功底。而技術純熟度,則是在長期的訓練和學習中完成的。兩者缺一不可,才能鍛造出優秀的紫砂器作品。」

他表示,以往製作的紫砂器,容易出現黑點,即所謂雜質,如今則不太會出現這一情況。但他認為,只要是真正使用原礦的,都會出現黑點。其背後的深意是:往往上乘的原料,帶來的美,或許是一種所謂的殘缺美。他進一步解釋道:「藝術品有瑕疵,反而會帶來一種展現給外在的張力,個性與靈魂得到充分釋放;而沒有瑕疵的,則是用於買賣的商品,因為它有統一的標準。」

紫砂起源於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到了明代,其製作工藝大體形成,到清代則進入鼎盛時期。陳明軍回憶說,整體而言,紫砂的發展一直處在上升的狀態。在計劃經濟時代,風格比較整齊劃一,但如今藝術家們都有自己的工作室,每個人的設計理念不同,所以風格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存泥亦是儲備人生

陳明軍告訴記者,製作紫砂器,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乃是礦料。他一直堅持使用原礦。而礦料的稀缺,也是紫砂器製作的一個挑戰。所以,他說,紫砂土又被稱為富貴土,官方一般都採取保護性開採。同時,紫砂製作人通常也會採取存泥的措施,來為將來可能的製作留下原料。

存泥,據陳明軍介紹,乃是時間愈久,則土質越潤。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微生物在活動,能夠分泌出膠質。所以,存泥的重要內容,乃是要保存一定的濕度,以防止其乾涸。

存泥,在陳明軍眼中類似是保留一種傳統,他說:「老一代藝術家雖然讀書或許不多,但是刻苦的鑽研精神令人動容;而新一代人,文化基礎好,所以作品乃是具有非常多的創新元素。兩者的結合非常重要。而如今的紫砂器創作,需要新思維和新的設計理念,引進一些外國的設計元素和幾何體造型,將西方藝術中的線條、塊面、抒發情感的構想,融入到紫砂的製作中。因此,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是紫砂工藝未來的光明前途之所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