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生活點滴:故鄉的「春秋兩祭」

2017-04-15
■掃墓人士一邊祭祀一邊煮「盆菜」。作者提供■掃墓人士一邊祭祀一邊煮「盆菜」。作者提供

■ 張武昌

自古以來,中國以農立國,春、秋兩季的祭祀活動也與農耕文化息息相關。人們認為,一年來的收穫,都是仰仗上天的恩賜,因此每年的春、秋季節,百姓都會以祭禮的形式表達敬意。春天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秋天則拜謝神恩,感謝上蒼賜福。

春祭之俗,興起於漢代。封建社會組織春祭活動,成為歷代地方官的重要職責。立春,是一年的第一個節氣。官府會在立春這一天,舉行「迎春」、「鞭春」大典,儀式莊嚴隆重。

隨荋瞼N的變遷以及禮教文化的發展,清明節、重陽節祭祀,漸漸成為傳統習俗。按照傳統,孝子賢孫通常備帶三牲酒禮、果品及各款紙品拜祭先人,祭祀後共享祭品。所以,掃墓活動不單是追思緬懷先人,亦是一項集體傳承性及聯誼團結的活動。

我的故鄉閩西永定區岐嶺鄉內坑村(平水坑)的「春、秋兩祭」,已演變為泛指祭祀祖先為主的掃墓活動。

春祭,即「立春」至清明之間掃墓祭祖。春祭,其實就是在春天剛到來的時候,人們用隆重的儀式,追憶祖先的恩賜,期望祖先保佑在新的一年裡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清明節當天,一般較少去掃墓。傳說清明節後祖先關墓門,如果再去祭祀,祖先就收不到祭品,失去意義。 到了立秋,祖先重開墓門,人們的秋祭活動便開始了。秋祭主要是清理墓地的雜草、泥土等,方便春祭。由於立秋時節天氣還比較炎熱,又正值農作物收成期,村民的秋祭活動往往在中秋節前幾天才開始,至重陽節結束。

目前,農村的春祭與秋祭泛指掃墓、拜祭祖先。春祭較秋祭隆重,通常在春節「開小齋」(農曆正月初五)過後便陸續開始。平時,老家的年輕人均外出工作。春節前,外出人士會趁這個隆重的日子趕回家鄉與親人團聚,歡度春節,親戚之間互相探訪。近代祖先的墳墓亦會提前到假期結束前舉行祭祀活動。先說對近代祖先的掃墓。由於涉及參與人員較少,每家均會提前備齊三牲或五牲(豬、羊、雞、鴨、魚)、五果(含五種不同水果、糖果)、茶(現在多用乾茶葉替代)、鹽、龍床粄、酒、水果刀、香、草紙、紙錢(又稱冥紙、冥鏹、金紙、銀紙、紙楮等)、蠟燭、小酒杯、鞭炮、鐮刀、鋤頭等。掃墓前一天,長輩會把雞、鴨、魚宰殺,用開水烚熟。殺雞鴨時,將鮮血灑在貼上紅紙的方形草紙上,俗稱「打血紙」。 掃墓當天趁早出發,若墓地遠離村莊的,還需備帶一些乾糧。有的還會在墓地地堂上野炊,將祭品「消滅」乾淨。野炊更能融洽家族情感,放鬆緊張的心情,緩解壓力。

到達墳地,站到碑前,雙手合掌行三滌`禮。然後眾人開始用鋤頭、炊M清除墳地上的泥土雜草。清理乾淨後,各人分工擺放祭品,在墳墓近邊處用小石塊有序壓放兩排摺成長方形的草紙,在墓頭頂上及福神碑上方壓放一張帶血的方形草紙,然後再沿墓碑後方垂直壓放三張或五張血草紙,在香座前面及福神前面各擺放三隻小酒杯,倒滿酒,在近香座位置的地堂上有序地擺好祭品,點燃香燭。大家按輩分、長幼,輪流行上香禮。同時,長輩會喃喃自語、唸唸有詞,祈求祖先保佑。禮畢,燃燒草紙、紙錢,等紙錢快燒完時再用酒沿燒紙處澆一圈,傳說這樣做燒給祖先的錢便不會被其他窮鬼搶走。家裡有添男丁的,要自帶一卷鞭炮去燃放,感恩祖先的庇佑。最後燃放鞭炮,祭祀完畢。

再說祭祀後裔人眾的祖先(眾墓)。後裔們為隆重其事,會提前一年選定祭祀主持人,主持人事先到每家每戶按人收取購買祭品的費用,富有的後裔還會另外捐款。掃墓當日有敲鑼打鼓的、燃放煙花的、聽長輩講故事的......現在也有在墓地裡載歌載舞的,還有擺設筵席慰勞參與掃墓親友們的,不拘一格,各具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祭祀眾墓熱鬧非凡,參與祭祀的人士會自帶煮食工具,以及一些時令蔬菜、碗筷前往墓地,一邊祭祀一邊搭建煮食平台,大家齊心合力共同即場製作「盆菜」。 長輩在墳前唸祭詞、說有關祖先的故事,眾親在墳地裡席地而坐,分享「盆菜」(祭祀用的三牲或五牲多種材料放在大鍋裡煮的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席間,主持人會用抽籤的方式產生下一年度的祭祀主持人,以及宣佈下次的祭祀時間。若家族房份不多,便會採取各房輪流擔任牽頭人的方式,使祭祀活動連年持續不會中斷。

還有兩項比較特別的祭祀,一是帶活雄雞前往墓地宰殺,將雞血直接灑在墓碑及墓頭上,傳說是出煞。二是「賜清明」,在清明節當天,人們把祭品、食品、紙錢放在傳說常有「鬼魂」出沒的地方,讓沒人祭祀的「鬼魂」去吃、去搶,讓「孤魂野鬼」吃飽喝足之後回到陰間。不然,墓門關閉後,它們回不到陰間,會留在陽間作祟,後患無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