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泉城自古是詩城

2017-04-04
■濟南山水河湖城融為一體,擁有獨特秀美的風光。網上圖片■濟南山水河湖城融為一體,擁有獨特秀美的風光。網上圖片

朱文興

「才華橫溢泉三股,字吐珠璣水一泓;多少詩人生歷下,泉城自古是詩城。」濟南著名文史專家、詩人徐北文先生在《濟南竹枝詞》中的這四句詩,把泉水與詩歌、泉城與詩城的內在關係,描繪得惟妙惟肖、直觀形象。

濟南南依泰山,北跨黃河,青山入城,山在城中,山水河湖城融為一體,獨特秀美的風光,清澈見底的泉水,盡沐齊風魯雨的人文環境,成為孕育、滋養和吸引詩人的風水寶地。泉水的靈動激發詩人的靈感,天下泉城與天下詩城交相輝映。濟南最早的詩歌,出現於3,000多年前的今城子崖附近,當時譚國一位作者的長詩《大東》被收錄到了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之中,詩中有描繪濟南泉水清冽豐沛的詩句。自唐以後的千年間,濟南詩人輩出,引領詩歌潮流,執詩壇牛耳者甚眾;北宋中後期更為登峰造極,濟南詩壇不僅湧現出李格非、李清照這樣父女檔的傑出詩人,還培育出兩宋時期豪放派詩人的代表人物辛棄疾。李清照,號易安;辛棄疾,字幼安,被譽為「濟南二安」,蜚聲於宋代詩壇和文壇,不僅是濟南詩城的重要標誌,更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頁。濟南趵突泉公園內的李清照紀念堂,章丘百脈泉公園內的清照園;大明湖南岸的辛棄疾紀念祠,歷城遙牆鎮辛棄疾故里的辛棄疾紀念館,是濟南自古是詩城的重要見證。

金元時代的著名元曲家、濟南詩人張養浩,領銜濟南詩壇,寫下了許多讚詠濟南的詩詞散曲。張養浩墓俗稱「張公墳」,坐落在天橋區北園的「張公墳」村,今為柳雲社區,是研究張養浩及元代濟南詩城的寶貴文化遺產。

家住歷城華不注山陽華泉畔的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邊貢,晚年居住大明湖邊,寫了大量質樸婉約的近體詩,成為明代詩壇上「前七子」的中堅。嘉慶年間歷城籍著名詩人李攀龍,則是明代詩壇「後七子」的領軍人物。邊貢與李攀龍引領明代詩歌潮流,獨樹一幟,形成了聞名詩壇的「濟南詩派」。在他們當中,享譽全國的著名詩人不斷湧現,其中濟南東、西兩翼各有一位成就卓著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一位是章丘埠村的李開先,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作家;一位是平陰東阿鎮的于慎行,也稱于閣老,20多歲就給皇帝當老師,不僅成為「三代帝師」,而且文學成就顯赫,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位於平陰洪範池以北的于慎行墓,栽有皇帝賜種的幾十棵珍稀樹種白皮松的「于林」,是見證濟南詩城的又一珍貴文物。

濟南獨特的湖光山色和清澈靈動的泉水,不僅養育了一代代獨領風騷的濟南詩人,還吸引了五湖四海賢才雅士文人騷客前來遊覽觀光,吟詩賦詞。

唐代最傑出的詩人、詩仙李白曾先後四次遊歷齊州,泛舟大明湖,暢遊華山湖,登上華不注,在《登華不注》的詩中讚美華山的湖光山色,「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李白還與唐代著名詩人、詩聖杜甫等暢遊黃河北的鵲山,賞景吟詩,為濟南詩城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和珍貴的史話。杜甫34歲就來過齊州,與書法文章皆譽滿天下的北海太守李邕,在大明湖歷下亭雅集遊賞,觸景生情,當即賦詩《陪李北海宴歷下亭》,其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兩句詩,朗朗上口,代代相傳,成為濟南的一張響亮名片。

宋代,江西修水的著名詩人黃庭堅在一首詩中寫道:「山光掃黛水挼藍,聞說樽前愜笑談。伯氏清修如舅氏,濟南瀟灑似江南。」

金元時期,有「一代文壇宗師」美譽的著名詩人、文學家元好問,幼年時就從山西忻州來過濟南,成年後又多次遊歷濟南,遍遊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名勝古蹟,留下了20多首讚詠濟南山水風光的詩篇,有些名篇佳句至今仍廣為傳誦。如「日日扁舟藕花裡,有心長作濟南人」;「羨煞濟南山水好,幾時真作卷中人」等。

元代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浙江吳興的趙孟頫,為濟南山水所陶醉,不僅畫下了流芳百世的《鵲華秋色圖》,還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世詩章,如《趵突泉詩》中的「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等。其中後兩句被作為楹聯,鐫刻在趵突泉濼源堂正門的立柱上,成為趵突泉「三股水」的形象寫照。

明清時代的濟南詩壇,群星燦爛,精品紛呈,濟南府新城人(今桓台)的詩人王象春、王士禎,與濟南籍詩人邊貢、李攀龍,都成為濟南詩壇的中堅,形成領跑詩壇的「濟南詩派」。明代王象春,於萬曆年間移居濟南大明湖的百花洲畔,讀書賦詩,徜徉於湖光山色之間,用4個月的時間寫出了專詠濟南山水的詩歌傑作《齊音》,成為濟南詩城的珍貴文典。

王象春的侄孫、清代著名詩人文學家王士禎,23歲從新城遊歷濟南,住在大明湖東南岸的一個四合院中。一個秋日,王士禎邀詩友到大明湖水面亭,裊裊娜娜的柳絲垂到清澈見底的湖面上,溢淌出濃濃的詩情畫意、秋柳含煙的意境令他詩興大發,即興賦出了《秋柳》4首,詠柳詩通篇不見一個「柳」字,意蘊含蓄,震動詩壇,成為王士禎一舉成名的代表作。此後,他常邀詩壇名士在大明湖吟詩賦詞,成立「秋柳詩社」,建詩館多間,雅稱為「秋柳園」。清末,因「秋柳園」而形成的一條小巷被命名為「秋柳園街」。2009年大明湖擴建新區時,能保存的遺蹟得以保存,已消失的秋柳園街等作了仿建,王士禎與秋柳詩社、濟南詩城的歷史文脈得以傳承。

清代活躍在濟南詩城的外籍詩人、文學家還有很多。其中濟南府淄川小說家蒲松齡,因應試和會友,一生來過濟南十餘次,寫下許多關於濟南人文名勝的詩文,其中《重建古歷亭》一首中寫道「大明湖上一徘徊,兩岸垂柳蔭綠苔」,「雨余水漲雙堤遠,風起荷香四面來。」在濟南任山東提督學政的江西萍鄉詩人劉鳳誥,於嘉慶9年在大明湖小滄浪亭欣賞湖光山色,即景賦出一副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對濟南城市特色作了準確形象的概括,被鐫刻在大明湖滄浪亭南側的兩根立柱上,為傳播濟南城市形象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江蘇丹徒的晚清小說家劉鶚遊歷濟南後,在自傳體小說《老殘遊記》中,用「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簡潔語言,把濟南特有的詩意之美,描繪得淋漓盡致直觀形象。

這真是:濟南自古是詩城,俊士雲蒸繼大東;麗句名篇千古誦,泉歌盛世頌新徵!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