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阿甄大愛暖人心 器捐登記增4倍

2017-04-30
■盧寵茂表示,不贊成降低捐贈器官的法定年齡。■盧寵茂表示,不贊成降低捐贈器官的法定年齡。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女病人鄧桂思早前獲不相識的女文員鄭凱甄捐贈活肝,廣受社會關注。港大外科學系肝臟移植科主任盧寵茂表示,近兩星期網上登記器官捐贈的人數多了4倍,讚揚鄭凱甄捐肝的行為,感染了更多人願意捐出器官。

他續指,過去數天亦有不少正面回應,例如前日有兩名腦死亡病人,家屬願意捐出死者肝及腎,以及有一宗活肝捐贈,昨日亦有一宗屍肝捐贈,他希望社會不要善忘,讓捐贈器官成為文化。

盧寵茂:鄧桂思趨穩定

盧寵茂昨日在電台節目表示,先後進行兩次肝移植的鄧桂思已經清醒,情況穩定,能聽從指示手部可以活動,但腎功能仍未百分百回復。至於鄭凱甄則正在康復,肝功能正常,預料數星期後可恢復工作。

盧寵茂表示,在器官捐贈的過程中,即使志願者說了想捐都會叮囑對方想清楚,如經考慮後想退出,亦應有權在無壓力的情況下退出。

盧寵茂表示不贊成將18歲捐贈器官的法定年齡進一步降低,指需要確保捐贈者具獨立思考能力,不受任何人的壓力或影響,但如果未成年人士進行手術,必須有監護人或父母在場和同意,兩者做法有矛盾,難以並存。

他續指,未滿18歲的病人做手術時都要監護人簽名,因涉及醫學道德問題,認為未成年人捐肝是危險的,形容之前立法會有意緊急修例是一時衝動,表示社會討論能增加關注是好事,認為諮詢工作要聆聽病人組織及醫護人員的聲音。

港大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臨床副教授吳國際出席另一個電視節目時表示,港大的肝移植中心每年進行約70宗相關手術,其中三分一屬遺贈肝移植,其餘是活體肝移植,中心較傾向受贈及捐贈者互相認識,以避免器官買賣,而相互不認識的活肝捐贈多年來只有7宗。

吳國際盼捐器熱情延續

吳國際續指,活肝捐贈的審查機制非常嚴謹,除了捐贈者的體質良好及沒有任何內科病外,亦要作心理評估。

他又指,受傳統中國人希望保留全屍的觀念影響,本港的遺贈器官數字較西方低,但在鄭凱甄捐肝效應下,最近的死後捐贈器官登記增加,希望市民的熱情可以延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