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中大倡加授粵語 增「帶路」民心交流

2017-05-05
■鄧思穎(中)提倡在學校中文課程適當加入粵語拼音及語法等基礎知識。姜嘉軒  攝■鄧思穎(中)提倡在學校中文課程適當加入粵語拼音及語法等基礎知識。姜嘉軒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香港近年致力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包括鼓勵更多互訪交流,促進「民心相通」,但要更有效建立友好關係,「語言互通」的作用不容忽視。

中文大學語文研究學者認為,香港語言環境多元,在充當互通橋樑角色方面具優勢,而因應東南亞及海上絲路國家沿線亦不乏使用粵語的華人,建議香港可進一步鞏固粵語地位,同時於學校中文課程裡適當加入粵語拼音及語法等基礎知識,讓本港來自「一帶一路」地區的少數族裔學生亦能受惠,長遠有助培養更多能兼擅相關語言的人才。

流通大灣區 東南亞適用

近年香港有關「一帶一路」焦點較多集中於經濟關係的發展,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任鄧思穎認為,人文交流其實也是值得重視的方向,語言為當中一大關鍵,「在香港有超過九成人說粵語,能說普通話的大約一半,至於會說福建話、潮州話、客語、上海話的人,加起來其實亦有一成。」

鄧思穎指,上述語言其實已經涵蓋了東南亞華人所說的主要語言,「尤其粵語並非只是局限於香港的『本土』語言,不但流通於『粵港澳大灣區』,也是東南亞和其他海上絲路國家中,華人所樂用的溝通工具」。因此在他看來香港語言環境其實是個優勢,於促進「一帶一路」華人的交流方面提供便利。

育少族粵語人才 助溝通沿線國

另一方面,本港少數族裔不少來自「一路」沿線國家,他們本身懂得家鄉語言,鄧思穎認為可加強粵語培訓,將有助他們成為雙語甚至三語人才,使他們日後有助跟海上絲路國家的聯繫,投入參與「一帶一路」的發展。

香港素來強調「兩文三語」均衡發展,但鄧思穎指現今社會有關粵語的知識並不足夠,「大部分學生對粵語拼音陌生,粵語的歷史源流也不知從何說起」。

他認為問題源於現時中文科未有提供相關資訊,建議當局宜考慮於中小學課程引入章節適量介紹粵語系統。

他又強調,教師培訓方面亦需要配合,助他們掌握粵語拼音等適當工具,以有效提升中文教學,「例如向學生講解『八百』的讀音時,單憑口講難以將訊息傳遞予學生,但如果透過拼音解釋,『八』的尾音是t,『百』的尾音是k,學生便會較容易理解」。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