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智 新社聯副理事長 西貢區議員
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工作報告提出「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相關的報道、評論及研究愈來愈多,梁振英特首早前更率領一個由官、商、政組成的高層考察團,考察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誠然,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規劃是國策,也是香港重中之重的工作,更是全港市民未來的黃金機遇所在。有些人憂慮,相類的發展規劃過去也有一些,這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會否再次成為「夢一場」?筆者認為,這是過慮了。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指位於珠江出海口周邊的廣東9市兼兩個特別行政區,包括深圳、廣州、東莞、惠州、珠海、佛山、江門、肇慶、中山,以及香港和澳門等。從地理位置上看,上述地方的距離非常緊密,當港珠澳大橋、蓮塘口岸及高鐵通車後,從香港出發,1.5小時之內,已能抵達近7成的大灣區地區,2.5小時內,則幾乎可抵達所有大灣區地區。故此,大灣區城市群內的距離限制,幾乎是不存在的,由於粵語是大灣區內的通用方言,故語言障礙亦不存在。此外,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的經濟實力及消費力亦較高,粵港澳大灣區便是一個規模較香港大好幾倍的成熟市場,與香港的外向型、消費型及服務型經濟體特性可謂不謀而合,幾乎沒有香港的產品和服務不適合大灣區的問題。
可見,對於港人港企而言,大灣區絕不止是一個遙遠的願景,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機遇和市場。筆者便認識一些朋友,多年來一直在大灣區內營辦港式幼稚園和醫療集團,大受內地居民歡迎,獲利甚豐,這些成功的例子,便是大灣區的機遇。
當下,香港的人均GDP及消費力仍然較廣東城市為高,在金融業、專業服務業、零售業方面仍有比較優勢,總體發展仍然比較成熟,香港在大灣區內則仍有競爭力和討價還價的條件,如香港不爭取時間,把握機遇,爭取主導,積極參與大灣區的建設規劃,香港下一階段的發展,以及下一代港人的前途,是不容樂觀的。畢竟,香港只是一個1,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地方和小市場,競爭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能夠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地方的競爭優勢,發揮協同效應,香港能夠做到的事會更多,港人也會有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