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境購物城由起初至今成型也是黃定光「一手一腳湊大」,他形容成果是得來不易。黃定光昨日表示籌劃時阻礙重重,開初覓地已弄得一頭煙,如東鐵沿線因有架空電纜而不能興建、部分地皮是涉及漁路及墳地而不能開發,現時發展地皮也是獲新鴻基及恒地以1元象徵式租金提供方能成事。不過地皮原本是停車場,也要花了4至5個月的時間去平整,而水電排渠也是最花時間。
「最花錢的全在地下」
黃定光指出,「最花錢的全在地下」,平整地皮後,要經過地政署的批地、環境署的環評報告、渠務署及機電署的水電排污等,而來往內地及購物城的接駁巴士則涉及運輸署及警方甚至是內地有關部門,形容是「一步一腳印」。
他形容自己開初對項目構想「很天真」,「初初以為好似搞中環海濱美食節咁簡單,點知好複雜,渠都要自己搞埋」,單是一個洗手間也令他頭痛。他更帶記者到洗手間「參觀」,形容是四星級的洗手間,現場所見,女廁有蹲式及馬桶,方便本地及內地旅客。
他續稱,場內組合屋是參考倫敦的貨櫃市集,但因為香港的天氣問題不能使用貨櫃,故轉用組合屋形式,仿貨櫃箱設計,以帶出THE BOXES的效果。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