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李克強三點期望寄語港澳台同胞和全球華人贏得新機遇

2017-06-14

屠海鳴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

李克強總理對港澳台同胞和全球華僑華人的三點期望,蘊含着殷殷深情和無限商機,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完全可以當好創新發展的「服務商」、 「一帶一路」建設的「聯絡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在聚焦「國家需要」、發揮「自身所長」的同時,贏得新的發展機遇。

第二屆世界華僑華人工商大會6月12日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會議的全體代表時,對港澳台同胞和廣大海外華僑華人提出三點期望:一是在參與創新發展中搶佔先機;二是在推動中外經貿合作中再創佳績;三是在傳播中華文化中展現風貌。總理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審視海外華僑華人的地位和作用,希望能為國家發展出力。換一個角度看,總理的三點期望其實蘊含着無限商機,港澳台同胞和廣大海外華僑華人完全可以扮演好三個角色,發掘出自身發展的新機遇。

當好創新發展的「服務商」

李克強總理希望廣大華僑華人在參與創新發展中搶佔先機,充分發揮資金、技術、管理、商業網絡和人才優勢,積極投身國內創新發展熱潮。這何嘗不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面臨的一大商機!

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都在經歷陣痛之後的調整,中國經濟過去那種以環境、資源、廉價的人力成本為代價的增長不可持續,李克強總理上任伊始就提出「向改革要紅利」,通過推動經濟領域的改革,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過去五年,雖然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了,創新活力卻明顯增強,李克強總理力推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迅速興起。「互聯網+」、「創客」在中國內地成為熱度很高的詞彙,高鐵、支付寶、網購、共享單車,被譽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這一切,預示着中國內地創新發展的市場很大、商機很多。聚焦「國家需要」,發揮「自身所長」, 港澳台同胞和廣大海外華僑華人,至少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有所作為。

其一,海外華僑華人中的高技術人才不少,站在科技創新的前沿,可以參與相關領域科學研究,以高質量的原創科研成果,攻克關鍵領域關鍵技術;港澳台地區的工商界和海外華商視野開闊,可以發揮各自的影響力,引導海外高科技人才向國內聚集,助推科技創新。

其二,中國正在大規模淘汰落後產能,港澳台地區工商界和海外華商可以依託自己發展高科技產業的經驗,以及資源、資本、人才、信息等優勢,或到內地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或與內地企業合作,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一定能夠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

當好「一帶一路」建設的「聯絡人」

此次世界華僑華人工商大會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後,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內的全球華僑華人一次盛會。在開幕式上,國務委員楊潔篪代表中國政府致辭,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作了《冀僑商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加油站、中轉站和助推器》的主旨演講。李克強總理在接見全體與會代表時,希望廣大海外華僑華人在推動中外經貿合作中再創佳績,充分發揮聯通中外、匯聚資源的獨特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國同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拓展三方合作,更好實現互利共贏。總理此語點出了海外華人華商的又一商機。

在全球經濟大局中,中國經歷了三個角色變化。1979年-2001年為第一階段,中國的角色是「門戶開放者」,重點是「引進來」;2001年-2014年為第二階段,中國的角色是「全球經濟的參與者」,以加入世貿組織為標誌,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活動,「引進來」與「走出去」並行;2014年11月開始為第三階段,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重要倡議,中國的角色轉變「全球經濟版圖的塑造者」。 「一帶一路」得到了沿線各國的積極響應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青睞,這是深刻影響未來20年全球經濟發展的「大棋局」,蘊藏着無限商機,港澳台工商界和海外華商具有人脈優勢和諸多領域的專業優勢,完全有條件在當好「聯絡人」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

一是當好中國與所在國的「聯絡人」。 分佈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華商,熟悉當地的法律、宗教、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經濟活動規律,當大批中國企業進入這些國家時,當地華商可以扮演「嚮導」角色,搭橋引路,共同創業。

二是當好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的「聯絡人」。對於中國來說,「一帶一路」建設并非如有些人所說「把落後產能轉移欠發達國家」。中國企業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過程,也是一次產業升級的過程,需要對接國際標準。分佈於世界發達經濟體的華商,可以幫助中國企業對接國際標準。香港擁有與國際接軌的法律、仲裁、會計等專業領域的專業優勢,完全可以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以「超級聯絡人」優勢,掘金刨銀,拓展發展空間。

當好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

李克強總理希望港澳台同胞海外華僑華人在傳播中華文化中展現風貌,身體力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價值理念,展示中國人民以和為貴、以和為美的良好形象,為中外各領域交流合作鋪路搭橋、加油助力。如果說,總理所講的前兩點是重要商機的話,那麼,最後這一點,既是社會責任,也不乏商機。

隨着中國企業「走出去」,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也是歷史的必然。回顧過去幾十年,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崛起明顯地心懷醋意,「中國崩潰論」與「中國威脅論」同時伴隨着中國成長,當某些國家的傳統勢力範圍衝進來中國這樣一個新的競爭者時,他們的牴觸情緒必然爆發,「中國威脅論」就會甚囂塵上。海外華僑華人完全可以當好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

一是講好「中國故事」, 承擔社會責任。「和為貴」、「和為美」、「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君子和而不同」.......中華文化中蘊含着「和」的文化基因。為了一個「和」字,中國人可以捨棄「小我」,成就「大我」, 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徵;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這是中國人追求的目標。海外華僑華人應該傳播中國的「和」文化,為祖國的發展營造和諧的外部環境。

二是推動文化產品「走出去」,實現經濟價值。當「中國製造」深刻影響着「地球村」人們的生活時,人們渴望了解中國,這為中華文化走向海外提供了機遇。過去,李小龍、成龍的電影曾經讓不同膚色的人了解了「中國功夫」;今天,海外華僑華人應該把握這一機遇,潛心研究所在國的價值取向,找到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的「共振點」,為當地打造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在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也收穫經濟效益。

香港處於中西文化的交匯點,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無論是承擔社會責任,還是實現經濟效益,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應該認識到這是一次難得的商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