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中興匯金高級研究員
6月9日,中國證監會又核准了8家企業的首發申請,籌資總額不超過25億元。這已是證監會連續兩周調整新股發行數量和募集資金規模,顯示出其呵護市場的意圖。而即便如此,市場上關於暫停IPO的噪音依舊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維持其觀點的邏輯是:近期股市連續調整,源自於新股發行節奏過快,造成股市的「抽血效應」。然而,這種將股市調整由新股發行來背「鍋」的邏輯卻是似是而非,並不嚴謹。
不妨回顧一下從歷史數據,股市漲跌與否與IPO籌資額之間並無因果關係,並非新股發行多了,股市就一定下跌。之前多次暫停IPO,並未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市場頹勢。而近段時間出現的股市調整,股指走低的原因是金融去槓桿以及估值重調等因素綜合影響所致。
事實上,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也不會因為可能出現IPO暫停現象而增加。就在2015年7月份,正值第一輪股災期間,IPO被迫暫停,但市場沒有隨之而上漲,當時的市場資金紛紛進入貨幣基金與債券市場逃避風險,而後續的市場繼續探底下行。
而IPO如果真的暫停了,只會使得很多問題會變得更加棘手。一方面,使得對實體經濟的直接融資出現「功能性障礙」。作為資本市場最基本也是最原始功能之一的融資功能,IPO如若真的暫停,資本市場通過股權融資為企業輸血的融資功能就會出現問題,原本,我國資本市場上就存在着間接融資比例遠高於直接融資比例這一局面,而現在IPO暫停了,只會使得這一局面得不到較大程度的改觀,不利於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成長,最終受傷的必然是實體經濟。
另一方面,抑制我國資本市場廣度與深度的拓展,投資者的投資領域減少,不能夠分享代表新經濟的公司的成長性。就當前階段來說,IPO在市值配售環境下,大量打新資金看中了經久不衰的新股賺錢效應,而這也鎖定了市場中大量的市值配售資金,降低其對市場的分流衝擊影響。然而,當IPO暫停之際,資金打新熱情驟然下降,而大量被鎖定的市值配售資金也可能逐漸出逃,進而對市場起到了明顯資金分流的影響。
當下,不應將前段時間股市調整的「鍋」全部由新股發行來背。IPO發行節奏過快並非明智之舉,還會加速新股不敗神話的破滅,但暫停IPO就更不明智。對此,如何合理調節IPO發行節奏,讓新股保持適度賺錢效應,達到鎖定市值配售資金的目的,考驗着管理層的治市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