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國民教育,天經地義,香港回歸祖國之後,更是理所當然。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工作,不如理想。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港視察期間指出,「在推動市民認識國家歷史和民族文化方面有待加強」,切中要害,發人深省。
回想回歸之初,社會對「一國兩制」的認識比較薄弱,尤其是對「一國」的理解,更為不足。有些學校並不懸掛國旗,更遑論會舉行國慶活動。大抵有見及此,當年教育局曾要求各校推行國教,指出這是教育工作者應該肩負的責任。其後教育局對推行國教的組織(例如國民教育中心)予以資助,社會輿論亦支持國教。
然而,2012年出現的「國教風波」,震動了社會,不少家長受到誤導,將國教與「洗腦」畫上等號。教育局被迫擱置國教課程及其指引。國教從此日漸減弱,這就形成國家近年迅速發展與香港青少年認識嚴重滯後的巨大落差。「佔中」、「港獨」等違法行徑,接踵而至,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習主席所指的「有待加強」,不正是「有所不足」的正面提點嗎?我們要承認和正視這個缺陷,務必扭轉這個薄弱環節。回歸20年的歷史證明,國教不僅必要,且應認真推行,這需要拿出具體的辦法予以落實。
政府機關帶頭推動,無疑至關重要。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明確指出要在幼兒階段培養「我是中國人」的概念,還要使中史科成為初中的必修科。這就表明:新一屆特區政府重視國教,推行國教。教育界獲得這個訊息,是不是也要作出積極的回應呢?
國教如何推行,這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現在大家傾向於潛移默化式,而政府亦沒有硬性規定一套課程。官民取得了這個共識之後,應就推行的方式方法,提出意見,以免流於空談。在此,需要克服一些障礙。
有人擔心國教變為政治主張的宣傳。這是不必要的。習主席指有待加強的教育應指國家歷史和民族文化,這無疑是國民教育的範疇,並不涉及「政治主張」。香港是多元化社會,人們政見有所不同,不足為奇,這並不排斥我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既然大家都是中國人,自己應該認識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培養和增添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這是古今中外的國家和民族的應有之義,別有用心者刻意把它歪曲為洗腦,實際是從根本上反對國教,完全是錯誤的。
有人擔心國教走說教式的硬灌,這是不必要的顧慮。教育工作者誰不知道硬灌不受學生歡迎,甚至會產生反效果?推行國教,大家都贊成根據青少年的特點,採用靈活生動的方式方法,除了說理,還有直觀體現,例如安排參觀訪問、舉辦國慶活動、進行升國旗日、唱國歌儀式等等,更可融合於各學科教學之中,這都符合「潛移默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