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桂輝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建州建陽人游酢、南劍將樂人楊時孜孜求學的故事。游、楊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大學問家,二人都生於1053年,比我大了整整900歲,且又都是「福建老鄉」。因此,長期以來,我對於這個典故有關的話題或新聞尤為關注。
三個月前,從新華網等媒體獲悉,2017年4月3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河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河南省華夏文化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興亞控股集團和伊川縣委、縣政府聯合承辦的「程顥程頤文化園」開園慶典儀式,在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舉行。這就意味荂A伊川又打出一張以「二程」為主題的文化品牌。六月中旬,到河南新鄉參加一個采風活動,很想會後去伊川縣踏訪「二程文化園」,後因時間所限,未能如願,留下一縷遺憾。
近日,在香港《文匯報》上讀到朵拉先生的佳作《程門立雪地》,喚起我對程門立雪的再思考。近千年來,程門立雪,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只是,人們對「立雪」之舉,津津樂道、讚譽有加,而對「程門」之重,卻點到為止、淡淡而談。在我看來,這實在有點「厚此薄彼」的味道。
游酢、楊時為了拜師求學,冒蚅Y寒前往程家,置風侵雪打於不顧,在「程門」前站立了很長時間,以致積雪達到一尺之厚。從這個角度講,游、楊尊師重道、誠心求學的精神和舉止,是感人至深、可敬可佩的。不過,倘若不是名聲在外、學識厚重的「程門」,有誰吃飽了撐得,願意大冷天騎茪藫j,抑或坐荌豕恣A大老遠的跑到程頤家門前去「立雪」呢?
關於這個典故最早的史料記載有兩個。一是《宋史》中的《楊時傳》:楊時和游酢「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一是《二程語錄.侯子雅言》:「游、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程頤(1033-1107),字正叔,漢族,洛陽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縣)人,出生於湖北黃陂,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世稱伊川先生。《侯子雅言》作者侯仲良,是程頤的內弟,亦即「小舅子」,對誰是尊師重道、立雪程門的第一人,無疑更清楚、更知情。所以,他把游酢放在前面。這就足以證明,游酢是「程門立雪」的第一人。
長期以來,關於程門立雪「第一人」的說法,不盡一致。其實,在我看來,誰一誰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確有其事,以及游、楊二人重道尊師、虔誠求學的精神。
熙寧五年(1072),剛滿20歲的游酢,從福建赴京師(開封)預考,慕名拜見程頤。了解游酢後,程讚曰:「其資可以適道」。同年八月,程頤之兄程顥任扶溝縣(今屬河南)知縣。經程頤舉薦,游酢到扶溝任管理全縣教育工作的「縣學教授」(相當於縣教育局長)。他一邊做好本職工作,一邊向程顥虛心學習。前後三年,學識大有長進。元豐四年(1081),楊時與游酢相見。在游酢的引薦下,一起到穎昌(許昌)向程顥求教......二人南歸時,程顥目送他們,並深有感觸地說:「吾道南矣!」1093年,程顥去世12年後,游酢又偕同楊時前往洛陽拜見程頤。這才演繹了這個世代流傳的故事。
可見,游酢、楊時「立雪」,是41歲的事。老大不小,且頗有建樹的人,為什麼還要在瑟瑟寒風中,專程前去拜程頤為師呢?答案是唯一的:程門如「寶庫」--只有從程頤那裡,才可以學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據史料記載,程頤年輕時在太學一舉成名,20餘歲就開始接納門生,教授儒學。後來,與其兄程顥一道成為一代儒學大師,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紛紛拜師於其門下。
程頤修養有道、德才兼備。司馬光等人在當年的推薦書中寫道:河南隱逸之士程頤,博學好古,安於貧賤,恪守節操,言必忠信,動遵禮義,希望朝廷讓他出來做官,委以重任。程頤雖然沒有接受朝廷的任命,但次年即應詔入京,受命為崇政殿說書--教皇帝小兒讀書。由此可見,游、楊結伴虔誠敬拜程頤為師,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慎重之選擇。
古人說,學高為師,德高為範。今人講,要給學生半桶水,老師要有一桶水。教師,只有做到「德學」兼備、兩者皆高,才能贏得學生的敬佩與尊重,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注重研修,不斷給自己注入「新水」、「活水」,才可望成為一個當之無愧、名副其實的「園丁」。遺憾的是,現今一些教師的「水」,原本就不「高」,甚或只有「半桶水」,卻忽視學習,得過且過;放任自己,誤人子弟。
學生在校,首要任務就是刻苦學習,取得良好成績。可是,當下內地一些學校學生讀書熱情不高、學習成績不好。「補考一族」,頻現校園;「掛科現象」,頗為普遍。其所以然,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方法不正確,無疑是主要原因。但是,與一些教師教不得法、授不給力,密切相關。君不見,少數教師往往連備課程式都省去了,授課「照蚑狺斲縑v,沒有「自己的東西」。所講內容,既不是個人的鑽研成果,又不是自身的學習體會,沒有感染力,缺乏啟迪性。如此這般,怎樣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等教師,各級各類學校,或多或少都有。
文學家、語文學家、出版家和翻譯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的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靈魂的塑造者。一方面,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成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不可低估的。另一方面,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學生的觀察與品評中。學生信服、尊重某個教師,往往是由喜愛、敬佩「派生」的。這種敬佩和喜愛,不是由他人慷慨贈送或刻意吹捧的,而是由教師自身良好素質與修養決定的。古往今來,大量事實表明,唯有知識淵博、道德高尚、行為規範、忠於職守的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才是值得學生去追隨的。
常言道,名師出高徒。但凡想成為「高徒」的人,必定會想方設法追尋「名師」。程門立雪的典故,所以口口相傳、婦孺皆知,旨在宣導學生尊重老師、恭敬受教。這是無可厚非、理所應當的。但前提是,教師即便學識不如「二程」那樣豐富淵博,也要樹立明確目標,茪O提升綜合素質。反之,縱然游酢、楊時再世,怕也不會真心誠意、心甘情願前去「立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