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輝
戴望舒的《示長女》一詩所言的舊居,就是「林泉居」了,端木蕻良與蕭紅也去過,說居名讓端木蕻良想起賀知章詩句「生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因此葉靈鳳在1957年所撰寫的悼文《望舒和災難的歲月》寫道:「從路邊到他的家裡,要經過一座橫跨小溪的石橋......所以地方十分幽靜,真是理想的詩人之家。望舒住在這裡的幾年生活,可說是他一生中最愉快最滿足的: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有安定的生活,經常有朋友來找他談天喝茶......」
黃獎於《大營救1942》中,述及薩空了的《香港淪陷日記》一書,當中有註釋指出:「這段見聞取材於薩空了的著作《香港淪陷日記》,書中敘述他在12月22日,遇見已故《申報》老闆史量才的兒子,史詠賡。當時史住在跑馬地附近的藍塘道,的確有這一段經歷。」
他又在註釋中指出:「蕭七等天來會人馬,全都是創作人物,但觀音廟之會,卻真實發生過。所謂『歸鄉運動』,是日本人在香港淪陷期間,打算解決香港食物和物資不足的問題,而實施的措施。在1942年1月,日軍民治部就已經成立了『歸鄉指導委員會』,半逼半哄香港居民回歸大陸。到了1945年,香港的人口由1941年的160萬人,急跌至60萬人。」
他又指出,在薩空了的《香港淪陷日記》中,載有英政府派發槍械的記錄,其中就有如此看法:「也許有人看了敵人在對付歹徒而心裡感覺快意吧?人類是這樣愚蠢,在由這種愚蠢分子構成的社會中,如何能有真是非存在。《香港淪陷日記》內,作者也談到廣西人王紀文被綁票的事,雙方也有不少槍械,發生的地點是元朗。」
除此以外,黃獎又引述邱逸在《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一書,說到邱逸親自訪問九十二歲的巢湘玲女士,又說到「書中詳細敘述了巢女士在抗日戰爭前後的事蹟,當然也包含她參與營救蔡楚生事件的經過。至於她跟蕭七說的一番話,其實是她向邱博士憶述的心情所說的,本書借用過來,成為了啟發蕭七的一番說話」;其實在此書中,「邱逸訪問了林珍女士,詳細蝑z了林珍女士被日本軍人虐打的過程。黃獎在寫這一章之前,亦探訪過林珍女士,聽她親自闡述當日的心情。」
於此可見,黃獎此部「類史實」小說中,亦為虛中有實而又實中有虛,歷史或史實畢竟僅為他創作小說的一個容器,當中情節總是絕不違背抗日戰爭的背景(或精神),而內容情節所呈現的每每與史實互為呼應,人物容或乃虛構的,當中所涉及本港抗日史實,此所以讀者可欣賞小說之餘,同時重溫過去的史實,或在小說創作與史實之間兼而得之。
或者一如黃獎所言,此部小說盡量平衡虛與實之間的比重,以不影響歷史準確性為原則,讓人物穿插於史實與小說之間,期望讀者可一睹歷史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