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一書讀出回歸過渡期的中英較量

2017-08-09

徐 庶

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所撰寫的《香港政制發展歷程》已經出版,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更好地理解憲法和基本法之間的關係。

這本書有兩個特點,第一,反映出中國政府在處理香港問題的時候,對於英國人的部署作了非常深刻的研究。英國人基本上是在兩條戰線上推進,在80年代初全力拉大香港和內地生活水平的差距,製造香港與內地在經濟上、人心上的差距。第二,英國全力推行香港的政治制度改革,將力量建基於香港的基層,還部署了居英權計劃,掌握治理香港的關鍵階層,準備撤退之後,仍然可以將香港變成一個政治實體,對中國說「不」。

這本書特別分析了英國人70年代末就醞釀要同中國談判香港前途問題的周密部署。在70年代初,中國的國力上升,在外交上獲得更多國家的承認,重返聯合國,更加有信心和條件收回香港。中英雙方對於開展香港前途的談判,都做好了細緻的部署。當時,中國內地「文革」剛剛結束,全力爭取香港人心,內地輸送到香港的食品價格低過國際市場價格50%以上,有效提升了香港普羅大眾日常生活水平。1970年11月19日,英國宣佈駐丹麥大使麥理浩出任港督。麥理浩總督來港的時候,政治顧問是衛奕信,當時的中文譯名叫做魏德巍,顯示出英國做了周密的人事部署和安排。這兩任港督都是掩飾英國意圖的高手,後來派來了彭定康擔任總督,則為英國撤退後在香港做好部署,全力推進中國不贊成的政制改革,大刀闊斧地搶奪陣地。這本書充分反映了這個背景,讀者們要理解香港後來政制發展遇上的風風雨雨,就容易得多了。

這本書還分析了香港形勢的發展與國際、國內形勢息息相關。在過渡期,中英談判談到政治制度發展的安排,中英雙方的外交部長交換了7封信, 達成諒解 。彭定康雖然說不知道7封信的存在,但外交部人員告訴他,的確有雙方的外長的承諾 ,但彭定康仍然一意孤行,要推行他的政改方案。中方在這個時候,已經看到了政制不可能獲得平穩過渡,做好了「一拍兩散」的準備,回歸後政制安排推倒重來。這正是回歸之後,親英國的「泛民」,一直對抗基本法和人大決議的根本原因。

這本書的作者王鳳超從1989至2010年在香港工作,參與了中英談判,對於香港政制的發展的最關鍵問題,有很透徹的分析。作者說,參與了和沒有參與,對有關的分析和有關材料的判斷的精確度,效果是不一樣的,使得分析更加有說服力。本書目錄中,有一些標題是非常吸引人的:「英國的決定:香港不進行政制改革」、「港督的產生」、「代議政制改革的切入點--設立區議會」、「匆忙政制改革催生政黨並完成政黨政治」、「政制博弈的第一回合」、「政治風雨中出台的單普選方案」、「政制發展再停步」等等。細讀此書,能夠細緻地分析香港政制發展的重要的節點。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