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雖多次打擊 「毒瘤」仍未拔除
8月6日到8日,靜海區開展打擊非法傳銷的「凌晨行動」,平均每天出動執法人員6,000餘人,進行出租屋排查、入戶宣傳等工作。事實上,這樣的專項行動在內地的其他省份也時有組織,但成效並不顯著。非法傳銷組織大多選擇鄉村落腳,便於轉移和藏匿。「惹不起還躲不起」的心態成為了當地民眾的考量,形成了一種互相不願捅破的「灰色」平衡。
惹不起躲不起 形成「灰色」平衡
沒有村民具體說得上來王家樓村的村裡到底有多少非法傳銷人員。但這座距離靜海區政府直線距離不足6公里的小村莊,實際上早在約10年前,就有非法傳銷組織的窩點存在。
一個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年男性村民說,警方好幾年前就開始針對此類民宅進行過打擊,抓人時「光着腳的青年滿地跑」,跑走以後,沒過多久又會捲土重來,出於畏懼舉報後被報復,「惹不起還躲不起」的心態成為了更多村民的考量,日子在沉默中過去,形成了一種互相不願捅破的平衡。
據《新京報》的報道,在這其中,村民與非法傳銷組織之間則一直保持着一種默契,互不干擾,相安無事。王家樓村一名村民表示,平日裡這間民房進出的多為青年人,由於早起晚歸,進出人數很多,附近的鄰居都不知道屋子裡具體有多少人。實際上,涉事的民宅產權並非非法傳銷組織所有,伴隨村裡更多人搬走,不少村民也願意「廢屋利用」,將房屋租賃給別人,幾經轉手,最後落入非法傳銷組織手中。
更令公眾擔憂的是,非法傳銷組織總是能夠死灰復燃。反傳銷組織的分析認為,因為參與者眾多,任何一個席捲其中的人都可以另立山頭。「蝶貝蕾案」曾在2006年就被定義為「全國最大傳銷案」,涉案者多達50餘萬人,涉案金額20億元人民幣,疑犯遍佈全國30多個城市。十多年過去了,這個組織也不曾覆滅。
傳銷花樣翻新 手段愈顯詭秘
「儘管媒體做了大量相關報道,非法傳銷窩點被端的新聞也屢見報端,但由於人們對非法傳銷的認知還停留在以前,認為它離自己很遠。」內地反傳銷組織人士蔣德勝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說。他還認為,由於多年的打擊,一些非法傳銷組織也具備一定反偵查經驗,甚至借助高科技手段來遮掩非法行為,這就要求打擊非法傳銷的手段不斷升級,用更新更好的技術手段來壓制不法行為。
據一份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一種主要依賴於微信、QQ等網絡社交平台的「微傳銷」正在加速擴張,成為監管的「灰色地帶」。如今,傳銷騙局的形式呈現出越來越多樣化的趨勢,騙術不斷升級變異,欺騙性更強。傳統的異地操作傳銷模式的發展空間已越來越小,傳銷模式正在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網絡方式轉變。
蔣德勝介紹,網絡傳銷借助一些科技手段,將新聞視頻、圖片,經過特殊處理,製作成非法傳銷組織的一系列宣傳素材,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很多人對網絡上的一些內容,缺少辨別能力,一旦被打上政府扶持、新項目投資等標籤後,將會降低大家的防範心理。」
由於網絡傳銷隱蔽性強、取證難,打擊難度大,使非法傳銷人員的犯罪僥倖心理增強,借助互聯網的便捷,使非法傳銷組織洗腦更具威力,這些都是網絡傳銷得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