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中興匯金高級研究員
截至7月31日,今年以來已有近830家上市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理財產品數量5,861隻,累計購買規模約5,442億元。購買理財產品上市公司佔比高達25%,也就是說,有近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將資金用來購買理財產品,而不是用於生產經營的主業資金需求。
在當前階段「資產荒」的大背景之下,上市公司用5,442億元的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對於這部分資金的去向,不外乎兩種:其一,所有投資都只有微利甚至無利,導致資金無處可投,在銀行體系內打空轉,從而在短期內推高M1的增速;其二,流向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虛擬經濟領域,這樣一來,只會讓房地產泡沫被進一步吹大,實體經濟領域根本沒有人願意進行投資。
而實際上,這些上市公司所購買理財產品的5,442億元資金,更大可能是在脫離實體經濟之後進入金融體系內打轉,甚至再次回流到股市當中折騰,從而完全地將實體經濟空心化,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加劇了資金「脫實向虛」的程度。
通過股市等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方式,本來是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一旦上市公司通過股市等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募集到的資金沒有用到實體經濟當中企業的主業生產經營上來,而是將這部分募集到的資金用於購買理財產品,就嚴重違背了直接融資的初衷,對於這些上市公司而言,實為「不務正業」。
而截至今年7月31日統計的近1/4上市公司參與理財產品購買的數據表明,內地這類上市公司「不務正業」的現象非常嚴重。有數據表明,2016、2017年兩年IPO募集資金按照上線計算總額在4,286億元。那麼,目前830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資金就高達5,442億元,是兩年IPO資金總額的1.27倍。由此不難得出結論:一些上市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使得發揮股市的直接融資功能、支持實體經濟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嚴重地與目的背道而馳,並加劇了資金「脫實向虛」的程度。
隨着金融去槓桿的持續推進,解決資金「脫實向虛」以及融資難問題最根本的辦法,當然是莫過於盡快地讓實體經濟景氣起來。同時,需要強有力的監管措施和制度安排,對金融企業的行為予以約束,對信貸資金支持實體經濟予以引導。在此過程中,對實體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募集到的資金進行約束,確保其募集到的資金真正用到募集申請的用途上來,確保其流入實體經濟,確保其用到上市公司的主業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