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德權 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
2017年7月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證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改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在香港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充分體現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高度重視。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央按照「一國兩制」方針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和新的實踐探索:一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二是探索在符合「一國兩制」下的區域合作新機制,拓展港澳地區發展新空間,提升港澳國際競爭力,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香港作為連接國際和灣區的雙向平台
對香港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另一次參與國家發展和地區合作的機遇。在「一國兩制」的雙重優勢下,香港一方面得到中央和內地省市的支持,能夠乘搭國家發展的快車,也可以積極參與國家的重大發展策略,包括「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倡議,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十三五」規劃內《港澳專章》明確支持香港發揮獨特優勢。專章「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推動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香港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香港會充分發揮這些獨特定位,並且打造新的競爭優勢,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實現錯位發展,以期實現互惠雙贏。
此外,香港作為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無論是社會、經濟和法律制度都與國際接軌。香港亦擁有廣泛的國際人脈關係,以及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思維的人才。另一方面,香港與廣東省人緣相親、地脈相連、文化相近,在大灣區發展中,香港可以成為雙向開放的平台,與大灣區城市共同拓展國際領域。
在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服務發揮優勢
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點,是在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服務方面發揮獨特優勢,將香港的國際關係,延伸到大灣區。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可以在國際資產管理、資金管理、風險管理、項目融資、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方面,協助和推動大灣區城市「走出去」。航運方面,香港可憑藉高增值專業海運服務及國際航空樞紐的優勢,帶動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以至成為亞太區的高端航運服務業群。至於貿易方面,香港可配合內地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的迅速發展,成為內地企業對外投資、融資、併購和國際經營的平台,和大灣區企業及世界各地企業之間的重要橋樑。
大灣區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除上述傳統優勢產業外,香港可充分利用大灣區帶來的機遇,為香港經濟多元發展注入新動能,特別是在創新科技、創意產業和法律服務方面。
香港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優勢突出,且擁有寬鬆的環境、自由的信息通道和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如果能和珠三角地區的產業鏈優勢結合起來,大灣區有條件成為全球領先的創新及科技中心。
此外,粵港澳的文化創意產業亦可以加強開放市場及投資,並提升人才合作交流,利用香港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樞紐的平台,攜手推動粵港澳粵語電影電視製作。
在法律服務方面,香港實行國際商貿社會熟悉的普通法制度和國際商貿慣例,亦是亞太區的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通曉兩文三語的人才具備國際視野,可為內地企業提供多元化的專業法律及相關服務,協助內地企業有序穩定地開拓海外市場。
積極開展工作 做好大灣區城市群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目標,除了要實現大灣區城市錯位發展,開闢互利共贏合作新局面外,亦要促進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流通。
就此,我們會在三方面開展工作。第一,我們會主動與業界聯繫,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建議。在早前的諮詢中,我們收集了不少具體建議,包括改善稅務制度,以提升港人到內地工作的誘因,以及推行便利港人和車輛進入內地的措施等。第二,由於這些建議涉及不同的政策範疇,我們會統籌特區政府不同政策局就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並向在大灣區規劃中牽頭的國家發改委作出全面反映,為其草擬大灣區發展規劃時,提供有用參考。最後,我們會與國家發改委,以及廣東與澳門兩地政府保持緊密溝通和加強合作,攜手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的編制工作。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當中,香港會按照基本法的規定,以及「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方針,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分享國際關係和國際經驗,掌握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機遇,在推動自身發展之餘,也為國家的建設貢獻力量。
(本文轉載自2017年8月號《紫荊》雜誌,編輯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