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藝術如何改變你我?

2017-08-19

藝術到底能給我們些什麼?想要報讀藝術課程的人,也許都時不時有這樣的疑問。早前在包氏畫廊舉辦、由香港藝術學院暨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之「風乎舞雩──藝術文學士畢業展二零一七」似乎能提供一些答案。

「風乎舞雩」出自《論語》,當時孔子正與學生閒聊志向。在香港藝術學院任教的藝術家香建峰說,這個詞正表達了學院課程的主旨:「每一個畢業的同學都有自己的志向,通過這個藝術課程來找自己的出路。」

在我看來,藝術可以是志向,卻也是志趣。它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悄悄改變你我。畢業展中的兩位學員黃愷琳和杜錦榮,就用自己的作品告訴了我們藝術如何改變了他們。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香港藝術學院提供

原來愛陶瓷

黃愷琳原本在建築公司上班,因為自己喜愛藝術而報讀藝術學院課程,先是兼職修讀高級文憑課程,之後又繼續進修,完成香港藝術學院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之藝術文學士課程,現正繼續攻讀碩士。因為之前學過油畫,她最先計劃讀的是繪畫科,卻沒想到課程的梯度設置讓她在學習中重新發現自己--其實是陶瓷的發燒友。「藝術學院的課程很多時候要求妳先去接觸很多不同的範疇,我一下多了許多感受,當最後要決定自己專業的時候,立即換成了陶瓷。」

物料豐富、變化繁複,這都是黃愷琳喜歡陶瓷的原因。不同的物料在燒製的過程中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要不停改動「配方」,不厭其煩地進行實驗,其間過程充滿變數,最終的結果如同由零中創造一,十分刺激。「我喜歡不同的可能性,陶瓷給我更大的發揮空間,更適合我些。」

這次展出的作品名為《原.塑》,看來很像天然的幾塊璞石,若不點明,很難想像竟是由陶瓷製成。原來,黃愷琳喜歡搜集貝殼,她研究貝殼的成分,發現其中包含一些有趣物質和陶瓷的物料相像,於是便希望用陶瓷的方式,做出一種類似珊瑚生長的形態。她花了一年的時間測試物料,「陶瓷需要窯燒,多次的燒製,但是每次出來的效果未必是你預期的,要經歷很多的失敗。有時失敗還不是立刻出現,可能燒製成形一個月後突然變成粉,很挫敗!」當下以為成功,卻不想突然又化為烏有。燒製陶瓷,最要耐得住性子,磨得起時光;這期間陶泥逐漸成形,藝術家也經歷時光揉搓、打磨,這大概才是這門藝術的味道所在。

為了模擬珊瑚的形態,黃愷琳不斷嘗試不同化學成分的組合,「好像科學家。」她笑道,「首先要找到一個方式至少可以form一個形狀,至少可以拿起來,至少不會再變,慢慢來找理想的狀態。」她嘗試加入鏹水,但發現鏹水放入泥中不可行,太強烈了,接虒捸Aapple cider行不行呢?最後發現醋放進去是恰到好處。「為了控制形狀,我加入公仔棉,物料已經在那裡了,就用公仔棉來塑形。經過多次窯燒,有些部分燒出來會爛,就再添加新的部分,這樣持續,有了種好像慢慢生長的形態,然後上顏色,最後用醋,令到出來的效果很像是不同的珊瑚在海中被侵蝕的樣子。」

因為這件作品,黃愷琳贏得了關晃先生紀念獎學金,她直言很受鼓舞。經過這幾年的學習,她也堅定了自己成為藝術家的目標。

理工男的文藝情懷

黃愷琳在藝術創作中轉換了職業目標;杜錦榮則在創作中發現自己底子裡的「文青」特質。

杜錦榮從事IT業,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已經完成大學學業。他一直對攝影情有獨鍾,但看茈面`注重技巧的商業攝影,覺得美則美矣,卻總有點不滿足。「我想做一些作品,拍攝一些東西,可以講多一些東西。」他於是修讀藝術文學士課程,完成自己的創作夢想。

他的作品名為《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取自著名作家海明威寫於1933年的一篇短篇小說,光這麼一個名字就「暴露」了他理工男心底的文藝情懷。在海明威的小說中,咖啡廳中的兩位侍者聊茖C晚在店中買醉不願歸家的老顧客--他富有卻孤寂苦悶,更曾自殺未遂。面對一戰後滿目瘡痍、空虛失落的世界,海明威的簡潔文字充滿了對光明與秩序的嚮往。

也許是感受到小說中的那種疏離與孤寂,杜錦榮將作品設置成細小房間的一個角落。中間是擺放蚢q子屏幕的桌子和膠凳,旁邊的小櫃子中有拖鞋、茶杯,牆上一幅框起的明信片,是舊日的老香港。這是一個私密的空間,卻不像家,物品的即棄感讓人想起旅店;可角落一盞充滿手工感的小貓燈和牆上的明信片又抵觸茬o種陌生感,帶來親密熟悉的氛圍。

杜錦榮說,作品的靈感來源於旺角,這個熱鬧、擁擠的地方是他每天的必經之地,「我對這個區的感情很深。在這個極速的環境中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城市人需要怎麼樣的空間去生活呢?什麼樣的狀態才適合我們呢?」桌上成九十度拼接的電子熒幕是作品的戲肉所在,坐在桌前,右手邊是在旺角出租屋拍攝的場景,空無一人的各種房間顯示茩茪H空間的孤寂;左邊則是拼接在五彩線條中單個旺角居民的生活影像,是個人在喧鬧城市中的樣子。「這些街頭的人,好像一個個沒有關係的個體存在荂A在都市中,可能有很多人,但每個人又都在自己的世界中,沒有太多的交集。」杜錦榮說,「這種對比很強烈,我們有時很需要群體的生活,有時又很渴望自己的空間,兩件事情相互影響。」有時電子熒幕上會出現黑色的畫面,這時成九十度擺放的左右銀幕就會互相映照,「如同公共空間和個人空間的交錯。」

與其說作品反映的是創作者對世界的看法,倒不如說反映的正是創作者本人。專長技術的杜錦榮,將空間分割得精確、簡潔,物品的擺放也很整潔講究,但不管是熒幕上的字或是角落的小細節,都透露他的人文思考。「我發現我個底的確是文藝,哈哈。」他說,「如果再讀書可能會選文學。」

其實,是不是真的成為「藝術家」有什麼要緊?人的一輩子最重要的是成長,而藝術就是其中的養分。它也許會啟發你如黃愷琳般轉換人生跑道,也或許是像杜錦榮般找到表達自己另一面的一個通道。正如香建峰所說,學習藝術不是要人人成為藝術家,而是換個角度看生活,換個角度看自己,知道人生不是只有一種選擇。這也正是學習藝術的趣味所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