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英 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實現了6.9%的增速,需求側的三駕馬車都步入了回升的軌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從去年前三季度的6.7%,到四季度的6.8%,再到今年上半年的6.9%,中國經濟運行呈現出穩中向好、結構優化、創新驅動增長三大突出特點。
從需求側看經濟穩中求進
從需求側看,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駕馬車都為經濟企穩向好作出了貢獻。
投資明顯回升。經濟回升帶來了投資者信心,尤其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促進民間投資,這些都拉動了民間投資強勁回升。在基礎設施投資和民間投資帶動下,投資這駕馬車開始逐漸發力。上半年的挖掘機指數同比增長超過110%,顯示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強勁。在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近9%的增速,製造業投資增速也有所回升,實體經濟活力逐步增強。預計未來投資保持穩步增長態勢。
消費穩健增長。作為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消費始終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90%,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器,我國經濟運行中以服務業為主導、依靠消費驅動經濟發展的成熟經濟體模式初顯。
出口大幅增長。在「一帶一路」建設加速的帶動下,三年來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額超過3萬億美元,投資額超過500億美元。在全球經濟復甦外需回暖的帶動下,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都實現大幅增長態勢,出口一改兩年負增長的低迷形勢,上半年出口增速首次實現轉正,取得了15%的同比增速,進口同比增長25.7%。「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加速我國對外開放步伐,對外貿易和投資將進一步拉動經濟增長。
國際收支顯著改善。外需回暖帶動了貨物出口並保持順差,上半年貨物貿易實現了順差1.28萬億元。儘管美聯儲持續加息並計劃縮表,但仍無法阻止美元連續走低,在此背景下,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並持續回升。
供給側改革看經濟結構優化
今年上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補」的基礎上擴展至農業、房地產業、實體經濟等各領域,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中國經濟實現了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促進了中國經濟提質增效。
去產能提質增效。1-5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2.7%。以去產能的重點行業煤炭和鋼鐵行業為例,上半年關停小煤礦等3000多處,煤炭行業去產能1.1億噸,完成74%的年度任務,加上去年煤炭去產能超過4億噸,完成「十三五」任務的80%。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1475億元,同比增加了1403億元,實現了爆發式增長。鋼鐵行業去除低質高污染地條鋼促進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清除「殭屍企業」,實現市場出清,去產能進一步提質增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確保經濟體健康發展。
降成本大刀闊斧。上半年財政收入實現了9.8%的同比增速,這不僅為減稅降費降低成本騰挪出空間,而且隨着經濟企穩向好,也在經濟增長中把控住了地方債風險。一是減稅降費降成本落到實處,使得企業能夠輕裝上陣,實現更好的發展。營改增推行一周年減稅6000多億元,今年還將減稅降費一萬億元,企業繳費比例進一步下降。企業融資成本降低,直接融資比例上升。此外,用能用地成本也在持續回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創新來引領推進的改革。在去產能的同時,通過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很多省區將新興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如貴州以大數據產業引領經濟增長,綠色金融產業試驗區助力綠色產業,實現綠水青山綠色發展。內蒙古也將計劃在未來三年加大在新能源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
中國經濟邁向創新驅動增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國經濟實現了由要素投入驅動增長轉向創新驅動增長的方式,促進了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為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創新動能,上半年日新增企業1.5萬戶,為中國產業發展注入科技新動力。作為僅次於美國的研發大國,我國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超過2.1%。
區域創新體系不斷完善,京津冀等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169項改革舉措落地,正推動新產業、新動能、新模式。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上半年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值增長13.1%,增速接近GDP兩倍,創新驅動經濟增長逐漸成為新常態。
產業結構的優化突出表現在我國由工業製造業驅動經濟增長轉變為服務業作為火車頭拉動經濟增長,服務業佔比達到54.1%,增速快於第二產業1.3個百分點。製造業向高端邁進,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上半年同比分別增長了13.1%和11.5%,佔規模以上工業的12.2%和32.2%,增速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五六個百分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步伐。
總之,上半年中國經濟穩中求進,供需兩旺,結構優化,創新驅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深層次結構問題逐步得以解決。無論是從需求側三駕馬車,還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看,都顯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正在穩固,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正成為經濟新常態,中國產業結構正向中高端升級,結構調整和優化,新產業新動能正在成長,隨着十九大號角的強勁吹起,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將行穩致遠。